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生活在不同环境诱变因素地区居民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方法外周血采自20名居住北京超过40年的非吸烟居民,个人辐射剂量通过使用便携式个人剂量计随身测量24h所得的剂量估算累积剂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易位的分析,结果与高本底地区15名非吸烟者和6名儿童、对照地区的16名非吸烟者和8名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显著低于3个地区老年非吸烟者的染色体易位率(P〈0.01)。3个地区老年非吸烟者的染色体易位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龄是对诱发染色体稳定性畸变最有影响的因素,环境诱变剂有增加染色体稳定性畸变率趋势,高本底地区升高的天然辐射效应由于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环境诱变剂的更大影响而无法观察到。  相似文献   
2.
许多放射生物学者,根据放射敏感性的法则(Bergonie—Tribondeau's Law),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若干定量性的研究。1956年Puck Marcus人工细胞培养法成功之后,使这一研究有了飞速发展。其结论同预想相反,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从本质上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是相同的。在癌的治疗上,放射生物学者不仅对癌细胞本身,也对细胞存在的条件,即敏感性修饰因子努力进行探索。因此,在寻求新药的同时,也在考虑这种生物学的可能性,并逐一进行实验,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低剂量效应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它对人类究竟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但由于不能对人进行实验研究,故以统计方法为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则非常重要。由于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长期调查,在日本,除对原爆受害者外,没有作过更多的调查。另一方面,虽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人群调查探讨高本底辐射诱发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建立环境小剂量辐射剂量效应模型和评估群体剂量提供参考。方法39名调查对象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3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成员。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39~2613和52~298mGy。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总计观察细胞数约100000。结果①在高本底组每一家庭中均观察到个体染色体畸变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其趋势在户间差异无显著性。②高本底组不同年龄个体染色体畸变率与年龄和累积剂量密切相关,可拟合为线性一次式:Yage=00448X+04913(R2=07814);Ydose=00156X+05715(R2=07061);③对照组个体间畸变率差异不显著,其平均畸变率接近正常人群自发畸变率。结论高本底持续照射诱发的人体内双着丝点加环畸变随受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双加环畸变分析可作为小剂量持续照射的可信赖的生物剂量仪,但存在一个应用上的累积剂量阈值,其值约为50mGy。  相似文献   
5.
天然高本底辐射能够导致居民淋巴细胞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率(如双着丝点)升高,尤其是对老年人,其差异具有显著性[1]。双着丝点畸变是公认的生物剂量计,已广泛地用于估算急性照射情况下的辐射剂量。但是,带有这种畸变的细胞每分裂一次,大约丢失一半。染色体易位属...  相似文献   
6.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气浓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气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α径迹蚀刻法,用Rn-Tn杯监测器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CA)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空气中累积氡,气浓度的定点测量。结果: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明显高于室外,CA则无明显差别,调查地区室内外空气中氡,气浓度随季节变化不是很明显,科冬季比春夏季稍高。HBRA室内空气中氡,气浓度与地表γ外照射辐射水平和建筑材料类型存在着一定关系,CA无明显变化规律。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变化不是奶大,而室内空气中气浓度起伏很大,在离地面1.2米高处,距墙5-10cm处的平均浓度是距墙800-100cm处的12.9倍,在距墙1.2米,离地面5-10厘米处的平均浓度为距地面8-100cm处的6.21倍。结论: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略高于世界按人口加权平均值,是CA的2.63倍;但气浓度分别是世界均值和CA的29.7和7.18倍,它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变化很大,气和它的衰变子体是该高本底辐射地区致居民的内照射剂量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估算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方法 采用瞬间采样法 ,同时测量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 (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 (CA)空气中氡、及其衰变子体浓度 ,计算出调查地区的氡平衡因子F和平衡当量浓度。根据调查地区空气中累积测量氡 ,浓度 ;氡平衡因子F和平衡当量浓度 ;人员的居留因子 ,估算了居民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和某些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结果 HBRA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分别是 49 61Bq·m- 3 和 1 7 30Bq·m- 3 ,CA是 1 8 1Bq·m- 3 和 1 1 7Bq·m- 3 ;HBRA室内、外浓度分别是 95 1 6Bq·m 3 和 9 3Bq·m- 3 ,CA是 1 2 4Bq·m- 3 和 8 1Bq·m- 3 。HBRA室内、外氡的平衡因子F分别是 0 46和 0 53 ,CA分别是 0 62和 0 63。HBRA室内、外空气中平衡当量浓度分别是 6 51Bq·m- 3 和 0 79Bq·m- 3 ,CA室内、外分别是 0 66Bq·m- 3 和 0 33Bq·m- 3 。结论 氡、及其衰变子体所致HBRA和CA居民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是 3 2 8mSv·a- 1 和 1 0 3mSv·a- 1 。HBRA的居民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的吸收剂量分别为 5 40mGy·a- 1 和 1 0 8mGy·a- 1 ,它们的吸收剂量分别约是CA的 4倍。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天然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畸变的影响。方法 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染色体探针 1号、2号和 4号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ISH)的方法 ,对高天然本底辐射 (高本底 )地区的 31名受检者和对照地区的 2 9名受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作稳定性畸变 (易位 )进行分析。结果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老年人或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另外 ,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易位率和年龄的依赖关系 (P <0 0 1,rs=0 388,自由度 5 6 )。结论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的老年人或儿童的染色体易位率统计学上没有差异 ,高本底地区的高天然本底辐射对诱发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 (易位 )的贡献并不比其他如化学诱变剂或 (和 )自身代谢因素诱发稳定性畸变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9.
阳江高本底辐射对不同年龄居民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高本底辐射对人体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从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选择10,40,55和70岁居民,采集外周血用微量全血培养,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HBRA居民伴有断片的双着丝粒显著高于对照(CA)(0.77‰与0.28‰,P<0.01),总的结构性畸变也显示HBRA显著高于CA(4.69‰与3.15‰,P<0.01),并且随年龄(或累积剂量)而增加,呈线性关系。结论染色体畸变是极其灵敏的辐射损伤指征和辐射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0.
用改良的技术方法研究高本底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关系。方法28名受检者选自高本底和对照地区10个家庭中的祖、父、子三代。个体累积剂量分别为25.2~244.8和5.4~51.7mGy。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每例分析2000~3000细胞。结果高本底地区家庭成员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Y=0.6323+0.0463X,r=0.8750);并且其中年组和老年组平均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vs.1.25,P<0.05和3.60vs.1.22,P<0.001)。在对照地区未见到染色体畸变率与年龄增长相关。高本底地区个体畸变率和累积剂量间呈明显的直线相关(Y=0.7441+0.0154D,r=0.86)。结论高本底持续照射诱发的人体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可随受照射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但当累积剂量降至约50mGy时,用目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是有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