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并占颅内出血的25%,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建立可信的动脉瘤模型。以显微手术的方法静脉移植制作动脉瘤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可以仿照颅内动脉瘤制作各种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类型的动脉瘤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E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假穿刺组,③SAH组,④SAH+E2组,⑤SAH+安慰剂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内皮素-1(ET-1)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SAH后7 d SAH+E2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明显变大(P<0.01);与SAH组和SAH+安慰剂组相比,SAH+E2组血浆ET-1浓度明显减少(P<0.01);TUNEL染色显示SAH+E2组颞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结论持续给予E2维持其生理浓度可以有效预防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部分可能与E2可以抑制ET-1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细菌耐药动态,为神经外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细菌种类、感染部位、耐药率等进行重点分析。结果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例次率是15.3%,明显高于全院同期发生感染的例次率(3.6%)(P〈0.05);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59.8%),G^+球菌为32.5%,真菌为7.6%;以下呼吸道感染居多(63.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15.5%)和血液系统感染(8.2%)等。结论系统监测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细菌耐药动态,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降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的重点是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基因重组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组免疫毒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融合载体和毒素弹头而获得的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杂合分子,与第一代免疫毒素相比,具有小分子、产品均一性好、易于大规模制备等优点。本文对目前重组免疫毒素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构建新一代的小分子、高效的基因重组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提供一个合适的构件.方法从质粒pZZ3中克隆出人源化抗CD3抗体的VH、VL基因后,构建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5Xl中后转化大肠杆菌,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分子量为55kd,与其理论推算值相符.表达形式均以包涵体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Westem blot证实,诱导后菌体总蛋白在55kd处出现特异性显色印迹.结论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可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为构建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仍无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1]。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来制作SAH后CVS模型,本文对该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49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脑外伤病人1186例,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49例,占12.6%,病死率9.4%,手术治疗102例,保守治疗47例,痊愈93例,轻残25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4例。结论 降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取决于对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检查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收治的2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非高血压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与Moyamoya病及其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10年来确诊的原发性脑室出血Moyamoya病患者的CT、DSA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非高血压性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DSA证实21例为Moyamoya病。3例合并基底动脉动脉瘤。所有患者出血侧均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扭曲及异常分支。该组患者首次治疗均获得良好结果。结论 Moyamoya病是成人非高血压性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主要病因,对成人非高血压性原发性脑室出血应常规行DSA明确是否存在Moyamoya病。成人非高血压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与脉络膜前动脉的扩张扭曲或异常分支密切相关,并且后者可作为前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