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1-3]。 剂量面积乘积(DAP)作为透视检查的剂量监测量可用来评估有效剂量[4]。当前新的X射线成像系统都装配有DAP测量仪,可以实现患者剂量的实时监测。我国近10年来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迅速上升,同时复杂病变的处理也越来越多,但是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引起的相关健康风险关注不够,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具体的介入放射实践项目的放射防护规定,典型操作的辐射剂量不甚明了,对于不同复杂程度操作的辐射剂量尤其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CA)和不同复杂程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的辐射剂量进行调查,并与国外研究作横向比较,提出减低辐射剂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支撑”支架的性能,疗效,以求研制成技术性能达标的国产化支架。方法:(1)急性血栓形成检测:雄性新西兰白兔10只,髂动脉支架植入术后24h行髂动脉造影术。(2)中远期疗效检测: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4%胆固醇)饮食1个月后行髂动脉支架植入术,随机分为2组:(1)30天组10只,于术后1个月行动脉造影术。(2)60天组10只,术后2个月行髂动脉造影术。30天组9只动物完成实验,60天组8只动物完成实验。结果:(1)共27只兔完成实验,27个支架植入成功23个(成功率85.2%),(2)急性血栓形成检测:10个支架,9个完全张开,未见血栓形成,血流TIMI Ⅲ级,1个脱落。(3)中远期疗效检测:(1)30天组(n=9):7个支架在髂动脉完全张开,1个在腹主动脉下段完全张开,未见血栓及狭窄,血流TIMIⅢ 有,1个脱落,(2)60天组(n=8):6个支架完全张开,未见狭窄,2个脱落。.(4)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撑支架性能稳定,没有出现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和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影像学方法分析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失败病例,以提高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手术成功率。方法 未能成功行室间隔缺损堵闭术47例(47/774),男27例,女20例,年龄2~30岁。对比其手术前后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影像资料。结果 膜部瘤破裂15例,其中8例有多个破口,堵闭主要破口后仍有其他的破口分流,2例术前造影只显示单个破口,堵闭破口后出现新的破口,5例封闭基底部后仍存在大量分流;放置堵闭器后出现了中度以上的主动脉瓣反流28例,7例高位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上缘到主动脉瓣距离小于适应证标准。21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封堵器影响主动脉瓣从而造成主动脉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2例;2例术后出现溶血。结论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是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恰当地选择堵闭方式和堵闭器,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医疗设备作为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诊断或治疗的装置,其精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本文主论述医院应如何开展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计量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始终能安全、准确、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335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男218例,女117例,年龄1 d~37岁,中位年龄4岁.其中152例曾行手术治疗,另42例同时行血管造影术(cardioangiography,CAG)检查,对比其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肺血管共有271处畸形.64排MSCT确诊258处畸形,符合率95.2%(258/271).4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09处畸形,64排MSCT确诊102处畸形,符合率93.6%(102/109);CAG确诊106处畸形,符合率97.2%(106/109).MSCT和CAG对比,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MSCT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畸形的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且快捷、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CAS)、股动脉粥样硬化(F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的关系。方法以高分辨率B-型超声探查曾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双侧颈动脉220例及同时探查股动脉58例,检测斑块,累计每例各部位斑块厚度,分别得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积分(ffe、ny),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1)CAS、FAS、CAS+FAS预测冠心病敏感性分别为91%、85%、97%,特异性为57%、70%、65%,阳性预测值为77%、81%、81%,阴性预测值为80%、76%、94%;(2)CAS、FAS、CAS+FAS预测CAAS敏感性分别88%、83%、95%,特异性为77%、82%、76%,阳性预测值为92%、91%、91%,阴性预测值为67%、67%、87%;(3)CAS、FAS、CAS+FAS与CAAS病变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63、0.77(P<0.001),(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PSc越高,PSc预测冠脉正常、轻度狭窄、单支、多支病变,总正确率70%。结论(1)CAS、FAS预测CAD或CAAS均有价值,但后者阳性预测值更高;(2)同时检测CAS与FAS,可提高阴性预测值;(3)CAS程度可以预测CAAS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肺循环灌注情况,探讨MRI肺循环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15例正常对照者和2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对比剂增强的MRI灌注成像,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间肺循环相关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心功能不全组分别的右室达峰时间为(5.81±2.30)s和(8.91±4.34)s、肺实质达峰时间为(7.12±2.07)s和(12.67±5.29)s、左室达峰时间为(7.75±2.17)s和(14.85±5.94)s、右室-肺实质峰值间隔时间为(3.16±1.79)s和(6.25±3.60)s、肺实质-左室峰值间隔时间为(3.10±1.30)s和(5.34±3.39)s、右室左室峰值间隔时间为(6.26±1.79)s和(11.59±3.59)s,两组间的各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比增强MRI灌注成像能够反映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肺循环参数的情况,具有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心血管造影的记录方法有AOT、录像、激光照片、电影片、CD R等多种。本文着重介绍电影片记录与CD R记录方法的比较。  方法 本院自 2 0世纪 6 0年代开展心血管检查至 1997年 ,基本采用电影片记录心血管造影检查。这里主要对PHILIPSBC 30 0 0型X光机由电影片记录改为CD R记录的比较。BC 30 0 0机原配置有电影片摄录 ,录像以及DCI硬盘储存。由于录像的图像质量较差 ,基本用于应急备用 ,而DCI硬盘储存存量少 ,无法满足一天每台机 6~ 8例心血管造影检查及治疗的要求 ,只能用作每例病人的即时重放。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CMR检查,分别测量并计算右心室与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排血量、射血分数等心功能参数及主动脉、肺动脉直径,同时评价室间隔运动、心肌延时强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左、右心室功能参数,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室间隔运动正常组和异常组的右心功能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室间隔运动异常与心肌延时强化的关联.结果 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左心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左心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中,14例室间隔运动异常,14例出现心肌延时强化.室间隔运动异常组心肌延时强化出现比例明显高于室间隔运动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室间隔运动异常组的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舒张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短轴缩短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功能较左心功能差,室间隔运动异常患者的右心功能更差,室间隔运动异常患者出现心肌延时强化比例高.CMR能够提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及相关结构信息,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