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开发一种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放疗患者摆位,并对比分析其在乳腺和盆腔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常州第二人民医院40例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盆腔患者各20例。利用患者定位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真实治疗环境融合,通过交互操作使得三维可视化模型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患者的摆位。每例患者每周先进行传统摆位、再进行三维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分3周采集,所有患者共240次摆位数据,以锥形束CT (CBCT)引导的摆位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患者和盆腔患者三维可视化引导摆位x、y、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后分别为(1.92±1.23)、(2.04±1.16)、(1.77±1.37) mm和(2.07±1.08)、(1.33±0.88)、(1.99±1.25) mm,各轴精度较传统摆位分别提高了38.83%、52.40%、33%和36.84%、54.04%、52.58%,y、z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5.734,P<0.05)。同时,对于乳腺患者,两种摆位方法y方向误差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1,P<0.05),对于盆腔患者,两种摆位方法在各轴的误差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0、6.415、7.200,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放疗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乳腺和盆腔患者的摆位精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TnI)在柔红霉素(DNR)致心肌损害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2例初治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在含DNR诱导化疗方案中分别给予高、低两种剂量化疗,在化疗结束的当天、第3天及第7天分别检测cTnI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心电图。结果两组化疗结束当天及第7天cTnI异常率均高于CK-MB异常率(P〈0.05),第3天高剂量DNR组cTnI异常率高于低剂量DNR组(P〈0.05)。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nI检测能提高DNR致心肌损害的检出率,可作为DNR致心肌损害的一种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诱导治疗至少应用一次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蒽环类药,尽量加用门冬酰胺酶,强烈的诱导治疗必须权衡利弊。在强烈的诱导和巩固后维持治疗仍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标准治疗。高危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时推荐干细胞移植,标危者不推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复发的基础。总之,成人急淋应根据预后因素及患者特点等确定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合并肺结核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迎  徐正慧等 《白血病》2000,9(6):358-35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四维(4D)超声对运动靶体积分辨能力。方法 选用前列腺超声模型,分组对比研究应用4D超声在不同运动振幅(A)及运动周期(T)下勾画前列腺靶区,模拟A值分别设置为0.5、1.0、2.0、3.0、4.0、5.0 mm,t值设为1、2、3、4s。分别计算模体前列腺靶体积,并以靶区静止时超声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者间差异。结果 模体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与CT靶体积大小有较高一致性(P>0.05)。A值为0.5、1.0 mm,t值为1~4s时的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均P>0.05);A值为2.0、3.0 mm,t值为1~3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不同(均P<0.05)。A值为2.0 mm,t值为4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P=0.710),组内极差为6.7cm3,标准差为1.15cm3;A值为3.0 mm,t值为4.0s时靶体积重复性差,组内极差为14.4cm3;A值为4.0、5.0 mm,t值为1~4s时组内极差分别为3.27~17.63cm3、6.51~21.02cm3。各周期下靶体积重复性很差,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4D维超声可在患者运动周期1~4s内、运动幅度≤1 mm内为患者靶区勾画提供可靠参考数据,探头初始位置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增强CT图像,采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其与增强CT和实际平扫CT图像的差异。方法 纳入50例于同次检查中接受平扫及增强CT扫描患者,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以40例CT数据为训练集,输入增强CT图像后,以对应的平扫CT图像作为输出,用于训练U-Net神经网络;以其余10例数据作为测试集,通过训练完成的U-Net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虚拟平扫CT与实际平扫及增强CT的图像及参数差异。结果 50例平扫CT平均CTDIvol为(11.67±0.51) mGy,增强CT平均CTDIvol为(13.46±0.76) mGy;采用虚拟平扫CT图像可使平均辐射剂量减少46.44%。增强与平扫CT图像的平均绝对偏差(MAE)为(32.28±2.64) HU,结构相似度(SSIM)为0.82±0.05;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的MAE为(6.72±1.31) HU,SSIM为0.98±0.02。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所示主要组织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针对增强CT基于U-Net神经网络生成的虚拟平扫CT图像与实际平扫CT图像的一致性较好,可由此减少CT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前,医学图像作为临床检测以及放疗引导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医学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医学图像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X射线、超声(US)等,超声相对前三者价格较低,对软组织成像效果较好且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在现阶段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超声图像分割对后期图像分析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给临床诊断及放疗摆位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就超声图像的分割的传统方法、基于形变模型的分割方法和结合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乙亚胺、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所致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10年来共收治此类患者1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87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们收治了17例治疗相关性ANLL患者,男12例、女5例,发病中位年龄39.6岁(18~62岁)。1.2 银屑病病程及其治疗情况17例患者银屑病病史2~29年,平均11.9年,分别间断服用乙亚胺、乙双吗啉或两药兼用。服药时间2~19年,所服药物总剂量:乙亚胺10~360g,平均113.6g;乙双吗啉2~440g,平均117.8g,从服药时间到发生白血病时间2~19年,平均…  相似文献   
9.
1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各种联合化疗方案能使该病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仍无法治愈,大部分患者因为交叉耐药最后进展为难治、复发性疾病.国内外报道沙利度胺对MM有肯定疗效,笔者采用沙利度胺联合改良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2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