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正亮  胡光娇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5-15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等基本特征[1].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近年来,大学生暴力攻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宁静和大学生的形象.有调查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3].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5].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完成自杀,完成自杀者是自杀未遂者的1/10.中国每年有28.7万人完成自杀,250万至500万人因自杀未遂而接受治疗~([1])19-30.在美国,自杀已成为第8大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大约有150万人将死于自杀~([2])330.  相似文献   
3.
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反映个体的幸福,而且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期的适应价值。即积极情绪具有两大核心功能:瞬时的拓展功能,可以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长期的建构功能,可建构个体长久的身体、认知、社会等的资源。通过两大功能,积极情绪促使个体产生螺旋式上升并增进个体幸福。  相似文献   
4.
焦虑和焦虑症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当个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微小琐碎的事件过度担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对他们来讲都是一场灾难。如担心每次考试都会不及格;异常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自杀和暴力心理的发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攻击问卷(BPAQ)等,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人格、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产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成立。家庭教养、人格和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有直接影响(系数分剐为0.316,0.272,0.553,P〈0.05),心理韧性通过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产生影响(系数为0.347,P〈0.05)。结论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发生机制存在共性,未来可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心理韧性是个体自杀和暴力心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取样获得10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心理压力感和心理韧性进行调查评定,分析心理压力在性别、户籍及家庭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了解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在户籍和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841,P均〈0.05),多重比较表明,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压力。相关分析(r=-0.104~-0.365,P〈0.01)和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来自农村及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其家庭和个人心理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人格量表及攻击量表为工具,在江苏、安徽省随机分层抽取10所高校的8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高于父母关系和谐的大学生.父母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除身体攻击外,攻击的其他维度及总分均低于父母为小学及或初中学历的大学生.高攻击组大学生家庭关爱维度得分低于低攻击组,而控制维度得分高于低攻击组.除目标关注维度外,高攻击组大学生心理弹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高于低攻击组,人格特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结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父母关系、父母学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r=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r=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