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表现为尿失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标准护理干预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予以标准护理干预,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行床旁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并对泌尿症状困扰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好转,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症状困扰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改善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及预后,对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的1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微血管病变为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36.8%),其次为非特异性炎症(26.3%)、肿瘤(10.5%)、外伤(5.3%),病因未明(21.1%)。经过对症支持治疗,除1例失访,1例外伤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余17例患者症状均在发病后6个月完全缓解。综上,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多且复杂,以微血管病变多见,非特异性炎症、肿瘤及外伤次之。虽总体预后较好,但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复杂,仍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才能确定各种病因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发病4.5 h内就诊于乐山市人民医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为低剂量组(49例)、标准剂量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低剂量组患者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24 h后若无出血转化,则采用双抗治疗21 d;标准剂量组于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后续抗栓方案同低剂量组;对照组入院即刻接受双抗治疗21 d。比较3组患者24 h及7 d的NIHSS评分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对比3组患者24 h的NIHSS评分、7 d的NIHSS评分以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3组患者36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7 d及90 d死亡率的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3组患者7 d的NIHSS评分均较基线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24 h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低剂量与对照组各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口腔及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7 d、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可能加快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恢复,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疗效相似,且不显著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12]  相似文献   
4.
由芹菜籽提炼的丁苯酞是我国在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学新药,它能促进脑梗死区域侧枝循环形成、保护线粒体、缩小梗死区域、以及其他影响。目前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最为重要的一个病因,其病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篇文章将探讨丁苯酞可能存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