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1年3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15例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早期胃癌5例。15例均为R0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5.2 min(35~78 min)。仅1 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余14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和腹痛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1.3个月(1~10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幽门管狭窄。提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验动物为了科技进步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与动物生活质量有关的伦理问题已日益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中争议的主题。实验动物福利相关法律可以规范人类的行为,给予实验动物应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动物福利立法。深入研究欧美先进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相关立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ESD术后追加手术的23例早期胃癌共25处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内镜下表现、ESD病理结果及手术病理结果。结果早期胃癌ESD术后追加手术的原因有病灶侵犯黏膜下层19处(76%),分化类型差16处(64%),脉管内瘤栓8处(32%),阳性切缘9处(36%)。追加外科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残留2例,淋巴结转移1例。随访2~53个月,中位数17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结论侵犯黏膜下层、分化类型差、脉管内侵犯以及基底切缘阳性是早期胃癌ESD术后追加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成熟是一个由多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理过程,主要为完成减数分裂并停滞在第Ⅱ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成为一个可受精的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成熟中,第Ⅱ次减数分裂中期的停滞主要靠细胞内高浓度的环磷酸腺苷(c AMP)维持,而黄体生成激素(LH)、表皮生长因子(EGF)、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Ca2+以及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等多种分子和结构及其信号通路均参与或促进了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成熟。现对近期卵母细胞成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此同时,也为女性不孕症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款消化内镜下新型双极电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新型双极电刀与传统单极电刀对肌肉组织热损伤区域的差异。离体动物实验分析二者对猪胃壁的纵向热损伤距离。活体动物实验比较二者行猪消化道黏膜下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切割效率等指标。结果 有限元模型表明,排除个体差异、手术操作因素的影响后,单极刀对肌肉组织热损伤区域的长、宽、深分别为双极刀的1.08倍、1.12倍和1.23倍。离体动物实验表明,相同功率下通电1 s,双极刀对猪胃壁的的纵向热损伤距离为(433.25±42.58)μm,小于单极刀的(898.03±111.59)μm(t=6.740,P=0.003)。活体动物实验中,两种电刀系统的黏膜整块切除率均是100.0%。双极刀的切割创面为(229.58±185.29)mm2,所用切割时间为(164.37±96.27)s,单极刀的切割创面为(209.70±167.35)mm2,所用切割时间为(162.65±69.97)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新型双极电刀在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安全有效,尚需临床消化道手术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