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Microscan-autosca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菌株,以药敏分析系统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ICU发生院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感染的64例患者的药物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对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21.9%,左氟沙星耐药率为25.0%;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率较高: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头孢唑林、头孢西丁耐药率均为100.0%,头孢噻肟为98.4%,头孢三嗪为90.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0.6%,丁胺卡那霉素为32.8%,妥布霉素为32.8%;对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情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为4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29.7%;对单环内酰胺类代表性药物氨曲南的耐药率为45.3%;对青霉烯类代表性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8%。结论我院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多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用药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对于泛耐药菌株则可以选择多黏菌素B抗感染。  相似文献   
2.
3.
陈名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10-5011
肠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寄生于人类的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病原菌[1],较多出现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主要引起尿路、腹腔、盆腔感染,还可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系统感染.由于其固有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低浓度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即使在体外实验可表现出敏感,但临床治疗往往无效[2],所致感染治疗困难.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占临床分离的绝大多数[3].本文就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来源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肠球菌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0~2011年医院肠球菌属在临床感染中的检出率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icroscan-autosca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菌株,以药敏分析系统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109株粪肠球菌主要来自痰和中段尿;69株屎肠球菌主要来自中段尿和痰,两者在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青霉素、头孢唑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浓度庆大霉素筛选、红霉素耐药率均较高,;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利福平、左氟沙星、高浓度链霉素筛选、呋喃妥因耐药率较粪肠球菌高,而且粪肠球菌对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较屎肠球菌高。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但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在治疗引起的感染时应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清microRNA-181a(miR-181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水平变化,探讨二者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162例ARDS患儿为ARDS组,根据氧合指数分为轻度组60例、中度组53例、重度组49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68例和预后良好组94例。另选取同期64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miR-181a 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IRT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ARDS患儿血清miR-181a、SIRT1水平与氧合指数、炎症因子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81a、SIRT1水平单独及联合对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ARDS组血清miR-181a mRNA相对表达量、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SIRT1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血清miR-181a mRNA相对表达量、IL-1β、IL-6、TNF-α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血清miR-181a mRNA相对表达量、IL-1β、IL-6、TNF-α水平高于中度组(P <0.05);而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血清SIRT1水平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血清SIRT1水平低于中度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RDS患儿血清miR-181a与SIRT1水平呈负相关(rs =-0.788,P <0.05),与氧合指数、IL-1β、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r =0.780、0.833、0.776和0.804,均P <0.05);SIRT1与氧合指数、IL-1β、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s/r =-0.836、-0.716、-0.691和-0.754,均P <0.05)。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81a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预后良好组,SIRT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iR-181a评估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为1.59,敏感性为80.88%(95% CI:0.717,0.857),特异性为70.21%(95% CI:0.652,0.757);SIRT1评估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为0.70 ng/ml,敏感性为76.47%(95% CI:0.712,0.796),特异性为87.23%(95% CI:0.832,0.917)。两者联合评估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85.29%(95% CI:0.788,0.902),特异性为81.91%(95% CI:0.774,0.886)。结论 新生儿ARDS血清miR-181a、SIRT1水平与A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新生儿ARDS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低转速捆卷技术被褥洗涤设备对脏污被褥清洗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涂抹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低转速捆卷技术洗涤专用设备清洗病房被褥等床单元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清洗前的被褥已连续使用3个月,有31%可见污染,棉胎和枕芯也可见污染,检出细菌超标率达24.9%。采用低转速捆卷设备清洗消毒后,垫褥、棉胎和枕芯可见污染率分别下降至3.4%、1.7%和5.1%,细菌超标率下降至1.1%且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低转速捆卷技术被褥清洗机对临床使用的卧具,具有良好的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的方法进行评价,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基对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咽拭子进行培养,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结果,分析上呼吸道微生物对结果的影响。结果真菌能在快速液体培养基内生长引起假阳性,而其他细菌可被抑制。结论肺炎支原体的快速液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简便--只需6小时即可报告,但须光学显微镜排除真菌后结果会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08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鉴定板条鉴定细菌,使用K-B法检测其对常用的16种抗生素的药敏,用纸片协同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改良Ho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KPC)。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标本主要分布在呼吸系统,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低,可作为经验用药。108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4例(31.5%),12株耐亚胺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中,KPC阳性9例(7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耐药率高,加强耐药检测,根据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临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病例摘要1.1病人(于2011年11月11日)主诉于半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咳嗽间断性发热半月有余,最高体温39.0℃,无畏寒.寒战,无盗汗.无胸痛.无咯血.于我院就诊前予青霉索及抗病毒药物治疗3天病症未见好转.白行予以头孢克洛分散片及退热药物治疗效果仍欠佳,病程期间有腹泻现象.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后进一步检查:B超示左腔胸膜积液,我院以结核性胸膜炎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疔。  相似文献   
10.
在做血常规分析时,有人片面的强调手工涂片或者一味的依赖仪器,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做血常规分析时应以仪器分析为主,手工涂片为辅,二者必须辨证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