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将患者分组为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从中随机选择120例,每组30例,然后对4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3个月之后对4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8)、(4.2±1.8)、(4.3±1.5)、(4.5±1.3)分,勺型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95.1±9.8)、(77.2±18.2)、(77.9±19.1)、(78.1±17.9)分,勺型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79.23%、77.98%、75.92%,勺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稳定,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但变化异常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一种主要由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在临床上很多见,在没有神经电生理柃查之前,DPN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体征。近年来,神经电生理的应用,使得更多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能得到更早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两组内科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既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又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目前,PSD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161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PSD 55例,本文就PS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玉梅 《四川医学》2001,22(8):781-782
近 10年来我院收治急性脑血管病 10 0 0余例 ,其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50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0例均按照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要点确诊。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0~85岁 ,平均 6 5岁。 >6 0岁 4 3例 (89% )。诱发本组MOF的原发病脑出血 3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大面积脑梗死 7例。有慢性疾病者 37例 ,占 74 % ,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肺气肿、心脏病、糖尿病等。 MOF多发顺序与受累器官数目 :脑衰竭 35例、胃肠衰竭 2 9例、心血管衰竭 2 4例、呼吸衰竭 2 3例、肾功能衰竭 15例 ,多发顺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硬化症(ALS)和脊髓型颈椎病(CSM)肌电图的表现差异。方法对26例ALS及26例CSM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ALS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常;CSM呈节段性神经源性损害,多伴SCV变慢。结论肌电图检查在鉴别ALS及CSM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脑卒中的高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而临床医生在挽救卒中患者生命的同时,如何将患者的致残程度降到最低和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受到广泛关注.2011年1~12月我科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8~8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检查证实,并排除脑出血及严重心、肺、肾并发症.按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81岁、平均61.5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为0~15分(轻型)11例、16~30分(中型)16例、31~45分(重型)3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63.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15分(轻型)10例、16~30分(中型)18例、31~45分(重型)2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5岁。因复视1周,嗜睡3d,于2004年8月入院。病后表现反应迟钝、少语、动作缓慢、多汗。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入院后第2天,出现睁眼无力、吞咽困难,发音不清,流涎多。查体:T38.5℃,嗜睡,张口受限,双瞳孔等大3mm,左侧对光反射迟钝,双眼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发音不清,张口受限,四肢的肌张力低,肌力5级,双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克布氏征(),颈软。颅脑CT未见异常。脑电图示:前额局限性慢波。新斯的明试验();腰穿csf压力、常规生化正常,未见抗酸杆菌及新型隐球菌。入院第3天出现呼吸困难且不规则、浅昏迷、尿失禁;头颅MRI示:…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重脑缺血,加速脑缺血半暗带区向缺血坏死转化。本文通过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提高对急性  相似文献   
10.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的单核细胞浸润及节段性脱髓鞘,严重病例除节段性脱髓鞘外还伴有轴索变性。尽管对70%以上患者来说预后良好,但它仍然是神经内科的急症,需紧急处理,否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