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3.0T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共165例SAH病人在DSA前先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检查,并判断动脉瘤是否适合弹簧圈栓塞(用或不用球囊或支架辅助)、外科夹闭或保守治疗。将根据3D-TOF-MRA制定的治疗方案与实际采取的治疗方案或通过DSA制定的治疗方案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全面强直阵挛癫痫发作间期的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低频振幅(ALFF)方法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GTCS)发作间期脑活动水平的改变。 方法 对36例GTCS患者(GTCS组)与3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采用3.0T超导MR仪采集rs-fMRI数据,计算并对比GTCS组相比正常对照组ALFF改变的脑区,观察ALFF改变的脑区与患者发作频率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TCS患者发作间期ALFF增加区域呈对称性分布,以双侧丘脑、基底核区、岛叶、小脑及前扣带回为主(P<0.05);ALFF减低的区域主要包括双侧楔前叶、内侧前额叶及后扣带回。GTCS患者的发病频率与双侧丘脑、小脑的ALFF呈正相关(r=0.510,P=0.001),与内侧前额叶、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及双侧部分枕叶皮层的ALFF呈负相关(r=-0.351,P=0.036)。 结论 GTCS患者发作间期丘脑皮层脑区神经自发活动异常,与GTCS患者的癫痫发作相关。ALFF有助于进一步揭示GTC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脑网络分析技术对儿童失神发作时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进行观察,旨在发现癫癎发作时患儿认知功能受损情况。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12例诊断明确的失神发作患儿,采用同步脑电图-fMRI技术采集17对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和无发放状态下fMRI数据;以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观察丘脑、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感知觉网络等7个静息态脑网络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情况。结果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状态下丘脑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增强,且其强度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90,P=0.000);默认网络(r=-0.706,P=0.000)、背侧注意网络(r=-0.829,P=0.000)、中央执行网络(r=-0.905,P=0.000)等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处理的静息态脑网络则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降低,并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负相关。而低级的感知觉网络的改变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验证丘脑可能与儿童期失神癫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有关,并首次提出,除默认网络功能外,儿童失神发作还可表现为注意力及执行控制能力等高级认知功能受损,而低级感知觉功能虽可能受累但不明显。这一发现有益于对儿童失神发作时意识受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n=14)、急性期(n=34)、亚急性期(n=20)、慢性早期(n=18)、慢性晚期(n=34)等5组,均进行颅脑常规DTI、DWI及MR等检查,比较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组发病时间与FA指数(rFA)和MD指数(rMD)的相关性。结果:DWI所显示的病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较常规MRI清晰、准确,且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5.023,t=-26.837,均P0.05),而慢性早期以及慢性晚期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3.253,t=55.434,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显著正相关(rs=0.987,P0.001)。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rFA值最高,随后各期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负相关(rs=-0.993,P0.001)。结论:DTI能对患者的脑梗死损伤程度及临床分期作出精确判断,而DWI则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超早期脑梗死灶,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目前DSCTA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报道并不多见,文中主要探讨DSCTA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同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DSCTA检查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DSA诊断为参照标准,评价DSCTA在烟雾病患者中检测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2例患者DSCTA诊断13例患者合并有动脉瘤,2例多发,共15枚;DSA诊断12例患者合并动脉瘤,共13枚,动脉瘤多位于基底动脉环。以DSA诊断为参照标准,DSCTA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患者为单位分别为100%、95.0%、92.3%、100%,以动脉瘤枚数为单位分别为100%、90.5%、86.7%、100%。结论 DSCTA在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当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项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RI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技术,研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量改变,阐述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可能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择29例诊断明确、病程〉1年且发作〉3次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利手性相匹配并例数相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siemens3.0TMRI扫描仪采集全脑PASL数据,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相对正常人脑血流量改变的脑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面性强直一阵孪发作患者发作间期脑血流量的改变以降低为主(P〈0.05),主要包括双侧丘脑、脑干和小脑,以及右侧楔前叶部分皮质区域;而且发作间期双侧丘脑局部脑血流量改变与发作时间(r=-0.090,P=0.643)及发作频率(r=-0.115,P=0.551)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期以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脑区血流灌注降低为主,支持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中脑癫癎理论”。这些脑区可能与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RI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技术,研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最改变,阐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可能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择29例诊断明确、病程>1年且发作>3次的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利手性相匹配并例数相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Siemens 3.OT MRI扫描仪采集全脑PASL数据,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相对正常人脑血流量改变的脑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脑血流量的改变以降低为主(P<0.05),主要包括双侧丘脑、脑于和小脑,以及右侧楔前叶部分皮质区域;而且发作间期双侧丘脑局部脑血流量改变与发作时间(r=-0.090,p=0.643)及发作频率(r=-0.115,p=0.551)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期以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脑区血流灌注降低为主,支持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中脑癫癎理论"。这些脑区可能与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SWI技术观察特发性全面癫痫(IGE)患者皮层下核团铁物质含量的改变,揭示铁在IGE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35例IGE患者(IGE组)纳入本研究,并以35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SWI数据,比较IGE患者发作间期相对正常人脑皮层下灰质核团的铁含量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E组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及红核的铁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且其双侧丘脑、黑质和红核的SWI相位信号与患者发作的起始年龄呈负相关(r=-0.69,P<0.001)。结论 IGE患者皮层下核团铁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低,提示铁的减少可能是癫痫发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脑网络分析技术对儿童失神发作时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进行观察,旨在发现癫痫发作时患儿认知功能受损情况。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12例诊断明确的失神发作患儿,采用同步脑电图-fMRI技术采集17对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和无发放状态下fMRI数据;以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观察丘脑、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感知觉网络等7个静息态脑网络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情况。结果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状态下丘脑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增强,且其强度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90,P=0.000);默认网络(r=-0.706,P=0.000)、背侧注意网络(r=0.829,P=0.000)、中央执行网络(r=-0.905,P=0.000)等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处理的静息态脑网络则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降低,并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负相关。而低级的感知觉网络的改变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验证丘脑可能与儿童期失神癫痫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有关,并首次提出,除默认网络功能外,儿童失神发作还可表现为注意力及执行控制能力等高级认知功能受损,而低级感知觉功能虽可能受累但不明显。这一发现有益于对儿童失神发作时意识受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敏感地监测脑白质髓鞘形成的程度及状态。本研究以现成的DTI模板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其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方法使用1.5TMRI,共采集了26例正常儿童(新生儿到48个月的幼儿)的解剖MRI及结构DTI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