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为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锻炼态度量表,对85名中专学校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聋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欠佳,且存在一定的恐怖、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聋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消极,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有显著负相关,其中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反向预测.结论 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欠佳,存在一定问题;聋生消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对其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周平衡训练干预对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身体站立位平衡控制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50名7~12岁粗大功能Ⅰ级的痉挛型脑瘫儿童,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16周的平衡训练。受试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接受Berg平衡量表(BBS)、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测试。结果:治疗16周后,2组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静态平衡测试在睁眼(DLO)与闭眼状态(DLC)下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最大动摇径(Dx)、前后方向最大动摇径(Dy)、移动总路程(Lng)和包络面积(Area)干预后值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动态平衡测试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最大旋转角速度(MRS)、平均旋转角速度(ARS)显著小于干预前(P<0.05)。组间平衡能力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Dx-DLO、Dx-DLC、Dy-DLO、Dy-DLC、Lng-DLO、Area-DLO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动态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RS及MR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6周的平衡仪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均可以有效地提高脑瘫儿童身体平衡控制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相比于常规康复训练,平衡仪训练改善静态及动态站立平衡能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65 岁以上健康老年人进行太极拳搂膝拗步动作时下肢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方法 30 名太极拳练习者随机完成步行和搂膝拗步动作,采用 Vicon 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收集下肢运动学数据。 结果 搂膝拗步动作时,矢状面关节角度和髋-膝和膝-踝关节相位值变换频繁,髋-膝和膝-踝关节的平均相对相角绝对值以及髋、膝关节平均标准差显著小于步行。 结论 与步行相比,太极拳搂膝拗步动作时髋-膝和膝-踝关节呈现出更协调稳定的关节间运动模式。 太极拳锻炼可能会为老年人提供一种特定的协调训练方式,提高姿势稳定性,预防跌倒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融合教育环境中聋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水平的现状.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陕西省自强中专的196名聋生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聋生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8%,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5个方面比较突出;②融合教育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太极拳和快走锻炼对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效果,为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60名老年女性被随机分成太极组、快走组和对照组。太极组和快走组分别接受16周的太极拳锻炼和快走锻炼,每周5次,每次1小时,随后停止练习跟踪8周。受试者每4周测试一次骨密度和骨代谢,共测试7次(锻炼前、锻炼后的第4、8、12、16周,停止锻炼后的第4、8周)。结果锻炼阶段,快走组的骨质指数(bone quality index,BQI)、宽带超声衰减(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超声速度(speed of sound,SOS)、血清钙(Ca)、血清磷(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e,ALP)指标在第12周出现显著性改善;太极组指标在第16周出现显著性改善或者趋势。停练阶段,快走组和太极组各指标未出现显著性衰退,但第20周BUA和SOS指标两组组间差异出现显著性。结论锻炼阶段,太极拳和快走运动均能改善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和骨代谢;在停练阶段,快走对骨密度和骨代谢的维持效果要好于太极拳锻炼。因此,相比于太极拳锻炼,老年人可以考虑将快走运动作为首选的改善骨密度的锻炼方式,以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下楼梯行走过程中老龄化对老年人下肢关节做功模式的影响,丰富楼梯行走的防跌倒理论。 方法 采用 Vicon 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 Kistler 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青年人和老年人下楼梯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利用下肢关节角度、力矩、功率、做功贡献度指标对下肢关节做功模式进行量化评定。 结果 下楼梯过程中,青 年组和老年组下肢三关节角度、力矩、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在优势腿的 1 个支撑相内,老年人的屈髋力矩峰值、伸膝力矩第 1 峰值、第 2 峰值、跖屈力矩第 1 峰值、膝负功率第 1 峰值、第 2 峰值、踝负功率峰值以及髋、膝、踝关节净功均显著降低(P<0. 05);伸髋力矩峰值、髋负功率峰值、踝关节做功贡献度显著增加(P<0. 05),髋、膝关节做功贡献度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 在下楼梯过程中,老年人下肢关节力学特征显著降低。 老年人采取不同于青年人的下肢关节做功模式。 老年人通过较大的伸髋姿势抵制躯干的过度前倾,同时采取踝关节做功的代偿模式,提高下楼梯行走的身体稳定性。 建议老年人在锻炼时应以增加膝、踝关节肌肉力量的项目为主,以维持下楼梯的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支撑面稳定度与视觉输入是影响静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稳定的硬支撑面,对其在不同视觉输入条件下不稳定支撑面上的静态平衡控制尚未可知。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不同视觉输入条件下在软、硬支撑面上的静态平衡能力。方法:选择21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和19名认知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分别对其进行睁眼双脚硬支撑面站立、睁眼双脚软支撑面站立、闭眼双脚硬支撑面站立、闭眼双脚软支撑面站立4种测试,每次测试站立持续时间为30 s,采集2组人群不同视觉条件下在软、硬支撑面站立时的足底压力中心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有视觉输入条件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在软、硬支撑面上足底压力中心的总摇摆路径(软支撑面:P=0.003)、内外总摇摆路径(软支撑面:P=0.001,硬支撑面:P <0.001)和95%椭圆置信面积(软支撑面:P=0.001,硬支撑面:P <0.001)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老年人;(2)无视觉输入条件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在软支撑面上足底压力中心的均方根距离(P=0.014)、内外均方根距离(P=0...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者和健康人群在疲劳前后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跳跃落地时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差异,探讨全身性疲劳对FAI者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单侧FAI者和健康者各31例被纳入研究,并在疲劳前后分别进行了静态、动态平衡测试及跳跃落地时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测试。足底压力中心动摇径、均方根距离、95%包络面积、标准化伸展距离和AUC值等相关指标用于计算与分析。 结果:全身性疲劳前,FAI组的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全身性疲劳后,FAI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平衡能力以及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均显著降低(P<0.05),且FAI组的动摇径、均方根距离和95%包络面积增加的幅度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后内侧、后外侧的标准化动态伸展距离及AUC值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FAI及健康者在全身性运动疲劳后静态、动态平衡能力以及跳跃落地时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均下降,且FAI者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功能下降程度更大。因此,全身性疲劳可能通过降低FAI者的姿势控制和本体感觉,增加了踝关节反复扭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训练对唐氏综合征青少年平衡和下肢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