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DWI及ADC值评价头穴针刺治疗家兔脑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40只);针刺组再随机分为留针组(10只)、手法组(30只),手法组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再随机分为透刺补法亚组、透刺泻法亚组和透刺平补平泻法亚组(各10只)。对模型组和针刺组于造模后2 h、3天、7天行DWI,测量血肿周围区域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部分家兔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对侧镜像区,2 h、3天、7天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2 h模型组和针刺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较空白组升高;3天时模型组增长幅度大于针刺组;7天时模型组和针刺组ADC值有所回落,针刺组较模型组回降更为显著,手法组ADC值较留针组低,手法组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镜像区3天、7天的ADC值模型组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法组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可动态活体监测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变化情况;头穴针刺治疗有助于缓解兔脑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透明膈间腔及透明膈囊肿的发生率及CT、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CT、MRI确诊的透明膈 间腔及透明膈囊肿患者134例,与同期进行头部CT、MRI检查的患者对比,计算发生率;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观察患者头部的CT、MRI图像,测量透明膈间腔的最大横径。结果透明膈闾腔和透明膈囊肿的发生率为1.15%,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患者无相关症状和体征,就诊原因主要为体检(42/134),头晕(24/134),头痛(22/134)和外伤(22/134)。透明隔间腔的平均宽度为11.8±4.1mm,其中宽度在10mm以下的患者48例,其平均宽度为7.5±1.5mm;10mm以上的共86例,平均宽度为14.1±2.9mm。结论CT、MRI常规检查对透明膈间腔及透明膈囊肿敏感,临床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痹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方珐选择89例临床确诊的具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胸痹病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中的有关标准判别中医体质类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分析其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①89例患者中,正常体质者(即平和质)4例次,占总例次的3.51%;病理体质者110例次,占总例次的96.49%。病理体质中,血瘀质出现频率最高(26.32%),其他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②89例(114例次)患者中51例(72例次)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8例(42例次)未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③所有72例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多出现在湿热体质(18.18%),钙化斑块多出现在阳虚体质(40.00%),而复合斑块多出现在血瘀体质(60.00%);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此三类体质中呈现出的差异比较明显(P=0.002),其中软斑块与钙化斑块的体质分布差异比较明显(P=0.003);软斑块与复合斑块在体质分布上也具有很大差异(P=0.003),而钙化斑块与复合斑块的体质分布差异不明显(P=0.874)。结论冠状动脉软斑块与非软斑块在胸痹病患者体质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软斑块最常见于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技术,动态监测推拿治疗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脑后扣带回(PCC)产生的代谢物变化.资料与方法 纳入2021年1—6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及推拿科门诊的CLBP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13例.CLBP组在20 d内接受6次推拿治疗,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颈椎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25例和低剂量组25例,并选择同期进行的椎间盘扫描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辐射剂量、有效剂量,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系统,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椎体周围肌肉及背景(空气)的CT值。采用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的剂量指数6.5 mGy,剂量长度积(98.21±2.47)mGy·cm,有效剂量(0.53±0.01)mSv;常规剂量组的剂量指数19.1 mGy,剂量长度积(287.84±27.94)mGy·cm,有效剂量(1.63±0.24)mSv;对照组的有效剂量26.5 mGy,剂量长度积106 mGy·cm,有效剂量0.57mSv。统计分析发现,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椎体扫描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少于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患者原始图像得分为(4.58±0.23)分、(4.47±0.24)分、(4.50±0.19)分。组间比较椎间盘的图像评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得分均高于4分。低剂量组的肌肉组织及背景(空气)CT值的标准差(SD肌肉=6.1;SD背景=20.5)均大于对照组(SD肌肉=3.2;SD背景=13.9)和常规剂量组(SD肌肉=5.8;SD背景=2.3)。结论 优化参数可以明显减少辐射剂量,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加大螺距是降低辐射的有效途径,与单纯椎间盘扫描相比,该检查方法并没有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定量参数在直肠癌分化程度及血管侵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经术前内镜下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并行DCE-MRI扫描的43例患者,其中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20例,低分化11例;有血管侵犯13例,无血管侵犯30例。使用Tofts模型测定各定量参数,即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管内至血管外间隙转运系数(Ktrans)、血管外间隙返回至血管内速率常数(Kep)。比较高、中、低分化组及有无血管侵犯组的Ve、Ktrans、Kep。结果:Ktrans及Ve在高、中、低分化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e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与无血管侵犯组的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及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参数指导Ⅱ型和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6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00例Ⅱ型和Ⅲ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微创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宫腔镜手术,78例)和B组(宫腹腔镜联合手术,22例);按照术前是否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分为C组(术前未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55例)和D组(术前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45例)。比较各组MRI影像测量参数CSP病灶长度(L)、高度(H)、L×H、L/H,分析上述MRI影像测量参数对Ⅱ型和Ⅲ型CSP患者选择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诊断价值,并分析MRI影像测量参数对Ⅱ型和Ⅲ型CSP患者术前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A组L、H及L×H[(19.93±8.74)mm、(11.37±5.65)mm及(263.61±131.80)mm]均显著低于B组[(33.58±16.75)mm、(24.32±8.90)mm及(899.40±449.20)mm], L/H(1.90±0.72)显著高于B组(1.4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30侧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LM的MRI信号特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结果:28例(30侧)GLM主要表现为乳腺皮肤水肿增厚伴脓肿,病变腺体均表现为非肿块样病灶,以区域性分布为主(22侧),部分病灶呈跳跃性4侧。T1WI为稍低、等信号,抑脂T2WI表现为不均匀的稍高信号,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减影后病灶边界清晰。病灶中可伴大小不等的薄壁脓腔形成,脓肿与皮肤连通形成瘘管,表现为"轨道征"。10例病灶向深部发展,累及乳腺后间隙,表现为乳腺后间隙模糊,见条索样、线样病灶,T1WI呈等信号,抑脂T2WI呈高信号,轻度强化。27例患侧乳房静脉增多、迂曲,包绕病灶。GLM的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以上升型(17侧)和平台型(11侧)为主。结论: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GLM的病变范围、病变形态,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及其参数在腰椎螺旋CT容积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搜集本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患者50例,随机分为5小组,记录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参数组合CT扫描:第1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 mAs,120 kV;第2~5组均采用智能毫安秒技术,噪声值(NI)分别为21 HU、25 HU、25 HU、25 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 mAs、100~710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20 kV、120 kV、100 kV。进行以上参数扫描同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获得容积再现(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并测量各组参数下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水平腰大肌的标准差(SD)值。对所获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参数组间BMI无统计学差异。各组CTDIvol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为第1组的56.63%、40.03%;各组DLP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DLP值为第1组的55.29%、39.78%。各组VR及batch重组图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VR重组图像评分在第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5组图像评分与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atch图像评分中第1组、第2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腰大肌的S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NI25 HU、管电流范围40~300 mAs、管电压120 kV可降低43.3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时采用不同重建法所得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8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别以R—R间期的5%与10%为间隔重建图像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测得的左心室功能指标相关性r=0.73~0.94。两种方法测值相仿,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64排螺旋CT扫描时.以R—R间期的5%与10%为间隔重建图像在分析左心室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