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成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患者档案资料,统计麻风病年龄、性别、职业、临床分型、病期及皮损特征分布,历年新发病例数和畸残例数,以及新发病例发病方式的变化。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发病5782例,畸残病例2206例(38.15%);麻风病患者年龄集中在20~29岁和30~39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工人和农民患者较多,少菌型多于多菌型,病程多在2~4年,2块和3块皮损患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4.586~4666.528,P0.01);从1949年至今,麻风病新发病发病率、畸残例数占新发例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χ~2=568.312~645.387,P0.01),畸残患者接受手术修复率、手术治疗有效率呈明显升高趋势(χ~2=3.912~20.918,P0.05);80年代后被动发现63.58%明显高于80年代前29.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755,P0.01)。结论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发病率和畸残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被动发现比例升高,但仍应重视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8例Binder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6~31岁,平均22岁。患者面部均呈Binder综合征典型表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将肋软骨雕刻为鼻背盖板、鼻小柱支撑及鼻基底填充进行移植。手术前后摄患者正面观、侧面观以及基底观标准照片,测量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术式修复Binder综合征的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急性期感染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出现上唇异物感,1例发生胸廓切口瘢痕增生。术后患者鼻部形态明显改善,鼻与上唇及面部的协调关系恢复。6例完成术后参数测量,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鼻尖突出率和鼻根突出度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柱-小叶比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鼻部及中面部外观,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臂复舍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肌肉缺损,并重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功能.皮瓣切取面积为7~15 cm × 18~22 cm.结果 15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9年.局部外形圆润,饱满,质地柔软,无明显肌萎缩发生,病人屈、伸肘功能恢复.8例肌力恢复至M4,6例恢复到M3,1例为M3-.结论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臂皮肤、肌肉缺损时,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提眉整复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6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的提眉手术整复效果。方法 对62例眉下垂伴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进行松弛皮肤切除,使术后的眉型与标准眉型一致;切口缝合采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术后预防疤痕治疗1~3个月。结果 随访3~6个月,眉部切口痕迹不明显,眉下垂和上睑皮肤松驰均获良好矫正。结论 对需要大量切除皮肤的上睑皮肤松弛提供了二期手术的参考依据,利于眉眼老化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杜丽平  傅荣  游晓波 《西部医学》2012,24(2):362-363,366
目的探讨应用各种类型臀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骶尾部褥疮的100例病例按皮瓣类别分组进行分析。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分为两组,分别设计单纯带蒂穿支皮瓣(旋转或移位皮瓣)、岛状穿支皮瓣(推进或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并对其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病例中8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7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旋转或移位皮瓣手术操作较简单,成功率高,但移动性差,仅适用于皮肤缺损小的褥疮;岛状皮瓣移动性高,操作相对复杂,手术风险大,适用于皮肤缺损较大或周围瘢痕较多的褥疮。  相似文献   
6.
探讨用眼轮匝肌为蒂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效果。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用眼轮匝肌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8~65岁。皮瓣面积稍大于皮肤缺损面积,面积1.5 cm×1.4 cm~2.5 cm×3.0 cm,解剖时以创缘侧眼轮匝肌为蒂,将外侧眼轮匝肌离断,于眼轮匝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头孢克肟包合于β-环糊精(HP-β-CD)中掩盖其不良气味,采取直接压片将其制成口腔崩解片加快药物的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物理混合法及研磨法,制备头孢克肟原料药和HP-β-CD比例为1∶1、1∶2、1∶3的包合物,HPLC法检测包合物中头孢克肟质量分数和溶出度,结合口味测试,筛选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及比例;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以崩解时限和硬度为考察指标优化头孢克肟口腔崩解片(简称自制片)的处方;通过粉末流动性评价、含量测定、体外药物溶出度验证等进行最佳处方工艺验证;考察自制片、参比制剂(头孢克肟片)在Beagle犬中的药动学;考察自制片在(40.0±2.0)℃、(75±5)%恒温恒湿箱中储存3个月的稳定性。结果 当采用研磨法、头孢克肟与β-环糊精比例为1∶3时,矫味作用、药物含量、体外药物溶出度结果最好。最优处方为:含头孢克肟200 mg的包合物、交联聚维酮38.81 mg、微晶纤维素75.77 mg、甘露醇63.57 mg、乳糖15.35 mg、滑石粉2 mg、硬脂酸镁2.5 mg、微粉硅胶1.5 mg、草莓香精0.5 mg。自制片的混粉流动性良好,崩解速度快,硬度为(52.37±0.51) N、机械强度良好;含量>98.93%;不同介质中自制片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具有相似性,且自制片的累积溶出率更高。自制片生物利用度为参比制剂的110.08%;自制片的达峰浓度(Cmax)为3.158 mg·L-1,参比制剂Cmax为2.982 mg·L-1;自制片的达峰时间(tmax)为2.5 h,参比制剂tmax为2.667 h;在6.0、8.0、10.0 h,自制片的血药浓度较参比制剂显著升高(P<0.05)。在储存过程中,自制片外观性状、含量、体外药物溶出度无显著变化。结论 制备的头孢克肟掩味口腔崩解片工艺稳定、粉末流动性良好、机械强度良好、崩解速度快、口感好、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能更快发挥药效,同时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完善杯状耳的病理机理,寻找一种效果更优良的修复方式。方法:2000年3月~2008年1月,采用本方法矫正杯状耳17例,年龄8~16岁。充分松解移位变形的耳软骨,将耳舟在颅面的起始部、耳舟隆起、耳甲隆起与颅面附着部向上、向后旋转后固定于颅骨骨膜上,成形对耳轮上下脚,调整耳颅夹角。结果:切口愈合良好,外耳形态满意。术后获访38例,随访3个月至5年,耳廓和耳甲腔的外形改善明显,患者满意。结论:由于对杯状耳的病理机理的研究,发现杯状耳耳舟在颅面的起始部,耳舟隆起、耳甲隆起与颅面的附着部均向下,向前移位,耳廓上半部在发育过程中向形成对耳轮上、下脚方向相反方向发育而变形。根据我们得出的理论基础,对传统的术式进行了一些改良,手术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卢帆  钟雷  蔡震  杜丽平 《四川医学》2011,32(12):1918-1919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跟后组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7年5月~2011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跟后组织缺损16例。皮肤缺损范围4cm×4cm~6cm×9cm。皮辫切取范围5cm×5cm~7cm×10cm。供区游离植皮。结果术后皮瓣、植皮均成活良好,创面Ⅰ期愈合。10例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好,无破溃。正常穿鞋行走。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是修复跟后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腹壁窦道形成的原因,介绍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收治的腹部术后切口慢性窭道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4例出现表浅感染经换药均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24月无复发.结论 积极术前准备、完整切除窭道、肌肉填塞死腔、术中细致缝合、术后严密观察伤口、出现问题及早处理是腹部术后切口慢性窦道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