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乙酰左旋肉碱(AL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大鼠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分化好的L6肌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100nmol/L胰岛素组、100nmol/L胰岛素+10ng/ml TNF-α组、胰岛素+TNF-α+三个不同浓度ALC组(浓度分别为0.1、0.3、0.6mmol/L),继续培养24h。实验结束后分别用葡萄糖消耗实验、葡萄糖转运实验检测胰岛素刺激下L6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和利用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100nmol/L胰岛素组比较,10ng/ml TNF-α作用24h后胰岛素刺激下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残存量显著增加和细胞内葡萄糖转运量明显减少(P0.05),而ALC作用后明显改善TNF-α的抑制作用(P0.05),并呈剂量-反应关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胰岛素组相比,TNF-α增高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而ALC作用后减少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结论10ng/ml TNF-α作用24h能诱导L6肌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而ALC能改善这种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通过减少IRS-1的Ser307磷酸化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3.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大鼠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seed proanthocyanidins extracts,GSPE)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0.01mol/L,30mg/kg.bw)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对照组)、GSPE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基础饲料饲养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GSPE低、中、高剂量组的剂量分别为125、250、500mg/kg.bw。喂养2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指标,肾组织的抗氧化指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 GSPE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值、24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血肌酐和右肾指数低于DM对照组(P﹤0.05),尿肌酐含量明显高于DM对照组;GSPE低剂量组大鼠的肾脏SOD活性明显高于DM对照组(P﹤0.01),GSPE各剂量组大鼠肾脏MDA含量明显低于DM对照组(P﹤0.01),GSPE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肾脏CAT含量高于DM对照组(P﹤0.05);GSPE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hs-CRP含量显著低于DM对照组(P﹤0.01)。结论 GSPE对实验大鼠2型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可有效地降低其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L6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体外诱导培养法建立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为研究IR的发生机制及筛选改善IR的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IR细胞模型。方法以大鼠肌细胞系L6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含10ng/ml小鼠TNF-α培养液中培养24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胰岛素对照组。之后各组细胞分别加入100nmol/L胰岛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检测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3H]标记的脱氧葡萄糖转运检测细胞内葡萄糖的摄取量评价模型建立的效果。结果在无胰岛素刺激下,TNFα诱导组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和细胞内的葡萄糖摄取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胰岛素刺激下,TNFα诱导组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含量和细胞内的葡萄糖摄取量,与胰岛素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含10ng/ml TNFα的培养液培养24h的L6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作为IR肌细胞模型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和筛选辅助降血糖的药物或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5.
肌肉活检技术以能直接获取肌肉组织,从微观层面进行实验研究的特点在国外航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航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尚属空白。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利用肌肉活检技术的相关研究,对肌肉活检技术在骨骼肌失重防护中的应用进行全面阐述,包括肌肉活检在骨骼肌结构功能研究、骨骼肌代谢研究、骨骼肌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将该技术引入我国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中,以期为研究骨骼肌失重防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