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VIM反义RNA 1(VIM-AS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使用q RT-PCR测定LncRNA VIM-AS1、miR-497-5p和FBXW7 mRNA的表达。使用蛋白质印迹检测FBXW7蛋白水平。分别使用CCK-8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评估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lncRNA VIM-AS1、miR-497-5p和FBXW7之间的结合关系。结果:在高糖处理的ARPE-19细胞中,LncRNAVIM-AS1和FBXW7的表达显著降低,而miR-497-5p的表达上调。LncRNA VIM-AS1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miR-497-5p上调FBXW7的表达。LncRNA VIMAS1过表达能够促进HG处理的ARPE-1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而miR-497-5p过表达消除了lncRNA VIM-AS1过表达对HG处理的ARPE-19细胞的影响。此外,FBXW7敲低消除了miR-497-5p对HG处理的ARPE-19细胞表型的抑制。结论:lncRNA VIM-AS1可通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探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在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342例,根据有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与末梢神经病变(DPN)分为CAN组、DPN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CAN共65例,发生率为19.01%;DPN 89例,发生率为26.02%.CAN组与DPM组在病程、FBG、HbA1c以及TC等危险因素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AN组患者平均年龄(68.2±5.8)岁、2 hBG(17.5±6.2)mmol/L、TG为(3.0±1.1)mmol/L均要显著高于DPN组(P<0.05);但DPN组的平均VPT为(28.9±8.4)V要显著高于CAN组(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AN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为96.92%要显著高于DPN组的71.91%(P<0.05).结论 CAN与DPN两者间在病变发展无明显平行性关系,但两者各有其特征性危险因素,临床上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LncRNA CRNDE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估临床病理特征与CRNDE表达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描述CRNDE对PT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PTC预后的因素;免疫浸润分析描述CRND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PTC中CRNDE表达增加,BRAF V600E突变与PTC中CRNDE高表达相关.ROC分析表明CRNDE具有显著诊断能力(AUC=0.8397).CRNDE高表达的总生存(OS)较差(P=0.0126),且CRNDE表达与PTC患者的OS独立相关(HR =2.131;P=0.0016).CRNDE的表达与B细胞、CD8+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D4+T细胞的浸润水平呈负相关(P <0.0001).结论 CRNDE的表达与PTC的生存率和免疫浸润显著相关,其可能是PTC中一种有前景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的基因表达数据,描述miR-20a-3p、miR-449b-5p与妊娠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GEO数据库中的GSE182737及GSE98403两个数据集,将妊娠糖尿病组(GDM)和正常组(normal)的外周血标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筛选表达差异cicrRNA及miRNA,通过cicrRNA数据库筛选靶向miRNA,取交集miRNA。利用mirPATH软件对交集的差异miRNA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就诊的GDM的患者60例,同期正常妊娠的产妇60例,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qPCR验证miR-20a-3p、miR-449b-5p的表达。结果 GSE182737的差异cicrRNA为10个,GSE98403的差异miRNA为73个,两个数据集表达差异miRNA交集为7个。通过miPATH软件对交集的差异miRNA行KEGG富集,结果显示在脂肪酸代谢及合成等通路上显著富集。GO富集分析显示在应激反应及细胞死亡等通路上显著富集。通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互联网+”随访管理在糖尿病足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2例糖尿病足进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互联网+”随访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电话随访,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血糖管理情况、护理满意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随访管理可改善糖尿病足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后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清miRNA-24、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亚群比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40例T1DM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研究对象的PBMC,以CD25和CD127标记CD4 Treg(CD4CD25hiCD127low,总Treg);分别以CD45RA、CD45RO标记效应型Treg细胞亚群(CD45RATreg,eTreg)、静息型Treg细胞亚群(CD45ROTreg,rTreg)。采用qPCR法检测血清miRNA-24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mTOR的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NA-24及mTOR与T1DM患者的eTreg、rTreg及eTreg/rTreg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PBMC中总Tre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DM组eTreg亚群占比低于对照组、rTreg亚群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T1DM组eTreg/rTreg比值小于对照组(P<0.05)。T1DM组患者血清中miRNA-2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mTO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1DM患者单糖尿病抗体亚组(n=23)与多糖尿病抗体亚组(n=17)总Treg细胞比例、Treg亚群比例、eTreg/rTreg比值、miRNA-24及mTO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5%)亚组(n=11)与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5%)亚组(n=29)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NA-24与eTreg(r=0. 40,P=0. 01)、eTreg/rTreg比值(r=0.66,P<0.001)正相关,与rTreg为负相关(r=-0. 69,P<0.001);mTOR与eTreg(r=-0. 32,P=0. 04)、eTreg/rTreg比值(r=-0.40,P=0.01)负相关,与rTreg正相关(r=0. 48,P=0.001)。结论 T1DM患者PBMC中CD4Treg亚群改变,不同血糖控制T1DM患者miRNA-24、mTOR水平不同,miRNA-24、mTOR与Treg亚群比例及eTreg/rTreg比值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miRNA-24、mTOR可能参与T1DM患者Treg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型糖尿病(T1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糖化间隙(GGap)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T1DM患者65例分为两组;其中,24例合并DR(DR组),41例不合并DR(非DR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GGap与血清VE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DR组比较,DR组病程更长,GGap和血清VEGF水平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GGap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s=0.600,P<0.01).根据GGap采用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三组,高GGap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低GGap组和中GGap组-202.60(162.60,260.95) ng/mL vs.80.10 (66.45,90.00) ng/mL和96.80(69.70,225.67) ng/mL](P<0.05).结论 T1DM合并DR患者GGap和血清VEGF水平较高,且GGap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