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张涛  冯沁  顾华丽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47-1047
1 病历摘要例 1:男 ,4 1岁。“全身水肿 1年 ,加重 2 0余天 ,晕厥 2d”就诊 ,晕厥均于排便起身时发生 ,1~ 2min后恢复 ,既往有“肾病综合征”1年。查体 :HR 12 4次 /min ,R 2 5次 /min ,BP 10 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口唇紫绀 ;双肺呼吸音清 ,无音 ,心律齐 ,第二心音的肺动脉瓣成分亢进 ,无杂音 ;肝脾未及 ;双下肢中度水肿 ,左侧重。心电图示SITⅢQⅢ 。D 二聚体 5 989.96mg/ml。肺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示通气正常 ,11个肺段灌注缺损。诊断为急性肺栓塞。例 2 :女 ,6 1岁。“晕厥 15d伴黑 1次”就诊 ,15d前出现活动后晕…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内脏利什曼病是一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犬是主要的保虫宿主。对其感染作快速准确的直接诊断已成为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血清学方法在犬内脏利什曼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张爱娜  许波  张桂俊  冯沁 《西部医学》2009,21(12):2071-2072
目的观察引发骨性膝关节炎疼痛症状的超声影像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骨性膝关节病人32例41个膝关节,根据VAS评分将患膝分为两组,P组:VAS评分大于3,共23个膝关节;NP组:VAS评分为0,共18个膝关节。将43个患膝关节纳入超声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将两组患膝所记录的髌上囊积液、髌下滑囊炎、半月板损伤、腘窝囊肿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组超声检查阳性率发现显著高于NP组,其中髌上囊积液及腘窝囊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患膝中有8例显示髌骨下滑囊炎,而NP组未发现髌骨下滑囊炎。结论骨性膝关节炎疼痛患者多伴发髌上囊、髌下滑囊积液以及elgy腘窝囊肿,提示髌周炎性渗出性改变可能为引发患膝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超声检查对骨性膝关节炎疼痛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微管蛋白由α和β微管蛋白组成,在进化过程中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当高的保守性。微管蛋白基因属多基因家族,并因种而异。本文通过对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分析(RFLP)及Southern杂交,对新旧大陆利什曼原虫微管蛋白基因构成的异同作了比较。 用一系列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新大陆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及巴西利什曼原虫两组复合体的基因组DNA消化后电泳分离,经双向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酶谱为MON—1的婴儿利什曼原虫MHOM/FR/81/LPN5前鞭毛体为抗原,按Marty等方法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以下四组被测血清:1)法国滨海阿尔卑斯流行区内47例无利什曼病临床症状者,其中22例皮试阳性(包括6名女性,16名男性,平均年龄54岁),25例皮试阴性(包括15名女性,10名男性,平均40岁);2)同一流行区内32例利什曼病患者(包括11名女性,21名男性,平均30岁),均经骨髓或皮肤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胞内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肺纤维化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PF的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IP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IPF患者均有咳嗽伴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影像学表现为磨沙玻璃样、网状、结节状、条索状及蜂窝状阴影。肺功能检查均有弥散功能障碍,1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死亡14例,慢性者8例;死亡者6个月以内9例,6个月一1年5例。结论对有慢性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进行肺影像学检查,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可对本病做出正确诊断,及早激素治疗预后较好,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密度、体积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结果 195例患者390处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纳入分析.MSCTA:正常血管71处(18.21%);CAWT增厚87处(22.31%);斑块232处(59.49%),其中稳定斑块140处(35.90%),易损斑块92处(23.59%)(包括溃疡型斑块5处).CDFI:正常血管80处(20.51%);IMT增厚86处(22.05%);斑块224处(57.44%),其中稳定斑块136处(34.87%),易损斑块88处(22.56%)(包括溃疡型斑块4处).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的一致性为72.60%(Kappa=0.63,P<0.05).结论 MSCTA与CDFI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应作为首选检查,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者应常规接受MSCTA检查.  相似文献   
10.
头孢哌酮钠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过程中饮酒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硫仑样反应,轻者17例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3例表现为烦躁、呼吸困难、心绞痛、休克。结论:应用头孢哌酮钠期间及停药7天内要禁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