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26岁。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呕吐13天,巩膜黄染3天于1996年7月18日入院。入院时患者已妊娠8个月,预产期为1996年8月25日。体检:神志清,P85次/分,BP 17/11.3kPa,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肝肋下2cm,质软,有触痛,脾未触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35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乏力、纳差、尿黄10天入院。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患者2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当时查肝功能正常,未用药治疗,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伴尿黄、恶心,并呕吐胃内容物。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异常(TB 500 umol/L),戊型肝炎 IgM 抗体阳性,收入院行保肝、退黄、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出院后查 HBVDNA定量升高(具体不详)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多次复查肝功能以及 HBV DNA 定量均正常,4年前患者自行停用拉米夫定,再度出现肝功异常,遂加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未定期复查 HBV DNA 定量,半年前换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复查HBV DNA 定量<1000 IU/ml。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到我院门诊就诊,查肝功能明显异常(TBil 512.5 umol/L DBil 340.7 umol/L ALB 30.8 g/l ALT 1187 U/L AST 1191 U/L),到我市某医院住院,行护肝、退黄、抗病毒(恩替卡韦)治疗,患者肝功能损害继续加重,转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T36.5℃,R76次/分,P19次/分,BP 157/74 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16×109/L;红细胞5.02×1012/L;血红蛋白142 g/L;血小板:40×109/L;尿常规:红细胞:130.20/μL↑;白细胞:21.60/μL ↑;上皮细胞:14.00/μL ↑;尿胆原:3.2 umol/L;胆红素:3+;乙型肝炎病毒核酸<1000 IU/mL;肝功能:总胆红素:714.3 umol/L;直接胆红素:436.5μmol/L;间接胆红素:277.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乙肝大国,在临床上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的患者不在少数,发病后患者往往有向重症肝炎发展的倾向,应及时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现将临床上乙型肝炎重叠戊型病毒肝炎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戊型肝炎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戊型肝炎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变化。方法 将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 2 73例分为 5组。A组 12 7例 ,为戊型肝炎病毒 (HEV) IgG阳性 ;B组 9例 ,为HEV IgM阳性 ;C组 64例 ,为HEV IgM和HEV IgG均阳性 ;D组 3 2例 ,为HEV IgM和HEV IgG均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 ;E组 41例 ,为HEV IgG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另选戊型肝炎抗体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 5 0 0例作为对照组。用速率法测定各组ALT值。结果 各组ALT异常增高百分率及异常增高者ALT值分别为 :A组 2 1例 ( 16.5 %) ,ALT( 183± 89)U /L ;B组 3例 ,ALT( 2 0 3± 112 )U /L ;C组 16例 ( 2 5 .8%) ,ALT( 2 17± 119)U/L ;D组 11例 ( 3 4.4%) ,ALT( 2 3 4± 12 8)U/L ;E组 13例 ( 3 1.7%) ,ALT( 2 10± 98)U/L ;对照组 5 1例 ( 10 .2 %) ,ALT( 112± 68)U/L。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者ALT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戊型肝炎抗体阳性组ALT异常增高率和增高者ALT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 ,HEV IgM阳性或重叠乙型肝炎感染较单纯HEV IgG阳性者 ,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甲、乙及戊、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甲、乙及戊、乙型肝炎重叠感染病例各52例对比分析。结果戊、乙型肝炎重叠感染较甲、乙型肝炎重叠感染黄疸重,PTA低,白蛋白低。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尽量预防和避免重叠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1.1主诉患者,男性,33岁,因"乏力,恶心,呕吐,尿黄1周"入院。1.2现病史患者于2010年11月因"车祸致重度复合伤:四肢复合性骨折、颧骨骨折、脾破裂后切除、肝顿挫伤后行肝脏修补术、胆囊造瘘术、部分空肠切术"入院。治疗过程中输血15000ml左右,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女,50岁,因“发热、纳差半月,身目黄染1周”于2013年3月19日入院。入院前半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夜间较为明显,最高体温达38℃,清晨可自行退热,伴纳差,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当地卫生室予抗感染处理后无明显好转。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身黄、目黄、尿黄,且仍有夜间体温升高,最高达39℃。既往2010年10月29日体检时发现 HBsAg 阳性,HBsAb 阴性,HBeAg 阴性,HBeAb 阳性, HBcAb 阳性,HBV 功能为正常水平,未予特殊处理。入院后查体套 T 38℃,急性面容,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3月20日行血常规示单核细胞百分比15,超敏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异常;小便常规示胆红素++,白细胞++;血沉22 mm/h;乙肝三系 HBsAg 0.94 IU/mL 阳性,HBsAb 15.92 mIU/mL 阳性,HBeAg 0.20 S/CO阴性, HBeAb 0.1S/CO阳性,HBcAb 12.41S/CO阳性;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肝功能示:TBil 89.1μmol/L,DBIL 62.9μmol/L,IBIL 26.2μmol/L,ALT 578 U/L,AST 402 U/L,ALP 155 U/L, GGT 83 U/L,ALB 31.2 g/L,GLB 36.3 g/L,A/G 0.9;ASO、RF、输血前体检、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肥达氏反应、甲状腺系列、凝血系列未见明显异常;胸部 CT 示:两下肺胸膜改变;腹部B超示胆囊壁水肿,肝回声改变。入院诊断:1.黄疸待查: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2.发热待查:急性胆囊炎、肺结核、尿路感染、予头孢美唑针2 g,1次/12 h 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天晴甘美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保肝降酶,思美泰、熊去氧胆酸胶囊退黄及中药茵陈蒿汤加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退黄等处理。3月22日体温无明显下降,最高达38.2℃,以午后及夜间明显,复查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15,超敏C反应蛋白无明显异常,尿常规白细胞(-)。胸部CT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考虑肺部感染,换用美罗培南针0.5g,8h/次,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至3月25日体温恢复正常。3月26日行肝功能示 TBil 177.4μmol/L,DBil 135.4μmol/L,IBil 42μmol/L, ALT 860 U/L,AST 602 U/L,ALP 112 U/L,GGT 41 U/L, ALB 22.8 g/L,GLB 39.2 g/L,A/G 0.6;HAV-IgM 阴性, HEV-IgM阳性;丙肝抗体阴性;CMA-IgM阴性,CMA-IgG 阳性;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阳性,EBV IgM 阳性, EBV-NA 阳性,诊断考虑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及 EB病毒感染。继续予保肝降酶及退黄处理。4月17日复查肝功能示TBil 40.2μmol/L,DBil 13.9μmol/L,IBil 36μmol/L,ALT 36 U/L,AST 36 U/L,ALP 89U/L,GGT 43 U/L,ALB 33.1 g/L, GLB 38.9 g/L,A/G 0.9;HEV-IgM 阳性;CMA-IgM 阴性, CMA-IgG 阳性;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阳性,EBV IgM阳性,EBV-NA 阳性。患者无发热畏寒,无身目黄染,无咳嗽咳痰。查体:T 36.6℃,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4月20日患者病情好转出院。5月9日随诊复查血常规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无明显异常,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HEV-IgM 阳性, 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阴性,EBV IgM 阴性,EBV-NA 阴性。8月16日随诊复查 HEV-IgM 阳性,11月13日随诊复查 HEV-IgM 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度黄疸肝炎病人的原因及转归。方法采用7170A血清生化仪进行检测肝功能,采用SPECTRA酶标仪检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对281例深度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纯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187例,未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24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58例,病因未明12例;急性重症肝炎16例,亚急性重症肝炎21例,慢性重症肝炎198例,瘀胆型肝炎43例,其它3例;存活159例,死亡122例。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引发本组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占多数,慢性重症肝炎占70.5%,深度黄疸的患者死亡率高达43.4%。 相似文献
12.
13.
我院1996~1998年共收治戊型肝炎136例,其中合并乙型肝炎感染者96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肝功能等生化改变以及临床预后等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为96例乙型合并戊型肝炎患者,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86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8.6∶1,年龄18~53岁,平均34±6.58,以青壮年居多。发病季节以春夏居多,占72%。对照组为同期单纯型戊型肝炎住院患者,共随机观察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93年4月~1994年4月对所有住院的病毒性肝炎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血清病原学检测。其中抗-HEV-IgG阳性者222例,除113例单纯戊型肝炎感染外,尚有109例在甲型、乙型或丙、或丁型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戊型感染,多重感染率49.5%。为了了解戊型肝炎多重感染的临床特点,我们将单纯戊型感染组113例为一组,与多重感染109例为另一组做配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高发区之一,约有1.25亿人口为HBV的慢性感染者。1999年庄辉等[1]对我国11个城市1 81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发现,其中HBV感染率为24.8%,HEV感染率为8.6%。近年的大量研究报告显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