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经常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以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使体内血药浓度更加趋于稳定,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抗血栓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复发性流产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肌肉注射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足月分娩率与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导致复发性流产,能够有效调节其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许多大组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提示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约可降低 2 5 %严重血管意外事件的危机 ,但阿司匹林正受到新颖抗血小板制剂的挑战 ,后者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以增加其最大的效益 ,已发现一些病人对阿司匹林耐药 ,一旦发现 ,可用其他药品替代。血小板抑制不是统一的过程 ,存有个体化差异 ,但不能正确检出其发生率 ,有很多因素 :(1)尚无公认的耐药性定义 ,其评估需要专门化的血小板实验室 ;(2 )是各家使用的阿司匹林和其他药物的剂量不一 ,很难作出组别对比其抗血小板活力 ;(3)有些作者取药物不顺应性为不耐受性甚或耐药性。Tarjan分…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KD)在社区中非常常见,约10%~15%的成人中患有CKD,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即使是早期的CKD也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但CKD患者同时有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尚不确定抗血小板治疗在CKD患者中的风险与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指标,动态观察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探索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 冠心病患者290例,首次行OPCAB患者145例(手术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患者145例(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DH-TXB2。非手术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4、10天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的AR发生46例(32%)(抵抗组),其余为非抵抗组。用药后第4天和第10天AR患者下降至19例(13%)和5例(3%)。半年随访中未发现有AR患者存在。非手术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至20%以下,平均(8.8±6.8)%,未见AR现象出现。手术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CAB患者中,体重大于75 kg(OR =0.38,95%CI:0.18~0.79)和术后引流量超过500 ml(OR=3.12,95%CI:1.29~7.53)为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现象,予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及治疗再植断指血管危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们进行了应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阿司匹林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ALA)流行情况、发病机理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5年发表在国内的20篇阿司匹林哮喘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国AIA发病率为3.85%~6.50%.病情多较为严重,中重度为80.00%~81.37%,常合并有鼻部疾病,一般为50%~100%.结论:我国AIA发病率较高,且存在诊断不足.非处方药物的使用及患者和医生认识不足增加了AIA的发生,AIA相关机理及防治研究甚少.预防AIA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触解热镇痛抗炎药,如临床必须用NSAIDs(nonsteroidalanti- inflammatory drugs)且无禁忌症,建议使用扑热息痛.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等疾病的治疗中。由于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目前已成为基础的内科用药。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始终存在争议,现就其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了解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以及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为了提供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阿司匹林有能够上调端粒酶活性等多种生物学作用,通过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成骨作用来治疗骨质疏松.阿司匹林能改善骨密度,但详细的功能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Sham)、去势组(OVX)及3个阿司匹林治疗组(Aspirin),每组8只。OVX及Aspirin组采用卵巢切除法去势,饲养3个月建立骨质疏松模型。3个阿司匹林治疗组分别为8.93、26.79及80.36mg/kg(A1、A2及A3),每天灌胃一次。术前、术后3个月及灌胃3个月时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椎骨密度;灌胃3个月时用Micro-CT测量分析L4椎体。结果DXA分析显示:3个阿司匹林治疗组L2~L6椎体BMD(0.164±0.017、0.191±0.024及0.218±0.018 g/cm2)明显高于OVX组BMD(0.098±0.032 g/cm2)。Micro-CT分析表明:3个阿司匹林治疗组L4椎体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密度率均显著高于OVX组,并且A3组与Sham组相近。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促进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质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新型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与一氧化氮(NO)极相似的小分子气态物质。9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揭示,生物体内源性CO不仅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膜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中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肝癌细胞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阿司匹林对肝癌细胞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COX-2基因的表达.结果 肝癌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作用后,其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且与阿司匹林浓度有关和作用时间相关.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阿司匹林作用后的SMMC-7721细胞,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改.表现为随着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加,S期细胞比例下降明显,G0/G1期及G2/M期细胞比例则上升(10-2、10-3moL/L AS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阿司匹林能下调肝癌细胞COX-2、PCNA的表达.RT-PCR检测表明,COX-2基因表达电泳条带与对照组比较辉度明显降低,其中10 mmol/L阿司匹林组最低,说明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COX-2表达逐渐减少,阿司匹林能下调SMMC-7721细胞表达COX-2基因.结论 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这种作用可能是其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与抑制COX-2、PC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对血液透析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预防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采用自身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进行透析≥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并进一步根据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亚组。干预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微炎性反应和凝血指标、内瘘栓塞率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干预组年龄≤60岁的患者服药6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PAR)和 hsCRP 水平分别为(68.14±8.45)%和(4.79±4.81) mg/L,较服药前(82.37±9.12)%和(6.94±10.26) mg/L显著下降(均P < 0.05),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AR(74.7±11.50)%和hsCRP(5.12±9.25) mg/L(均P < 0.05)。研究过程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发生2例内瘘栓塞,内瘘栓塞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76)。干预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比7.2%,P = 0.052),两组间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比0,P = 0.495)。 结论 使用阿司匹林100 mg/d 6个月,可以显著降低年龄≤60岁的血液透析患者的PAR及hsCRP水平,改善微炎性反应状态,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是对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作用还有待于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1)和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及内皮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结果退化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相似文献   

15.
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烧伤中心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背景下细菌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 25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头胞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全部耐药的菌株占31%,头孢酮/舒巴坦可使52%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力,无硝不动杆菌,肠杆菌科耐药率分别为23.8%和51.2%,28.6%和21.4%,9.9%和20.4%。  相似文献   

16.
概述阿司匹林是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古老药物,在消炎止痛,解热,心血管保护,抗肿瘤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疗效。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其在骨科抗凝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骨科界对血栓栓塞症的认识逐渐深入,骨科同仁对骨科手术后血栓的预防更加重视。多种抗凝药物应运而生,阿司匹林这一古老药物也被列为骨科抗凝药物的选择之一。但是,阿司匹林作为抗凝措施的一部分是否合适一直处于争论中。  相似文献   

17.
综述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进展,简要介绍阿司匹林的特性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作为文献的基本分类标准,进一步以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细化分类,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实验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在体实验方面,分别从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骨生物力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离体实验方面,整理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相关机制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指出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未完全阐明,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匮乏;提出下一步探究的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临床上已越来越普及,但如何降低术后静脉桥的血栓性狭窄一直是临床医师所寻求解决的难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CABG术后的阿司匹林抵抗可能是导致血栓性狭窄的原因之一,有关该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我们通过对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和评价标准、CABG术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和防治策略等有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和评价,并对临床研究进行展望,旨在能增加对CABG术后阿司匹林抵抗的认识和科学优化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烧伤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通过对烧伤患者的细菌学调查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血、痰及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43l株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就其中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7l%,革兰阳性(G^+)球菌占29%。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大肠埃希菌占15%,阴沟肠杆菌占8%,表皮葡萄球菌占7%。铜绿假单胞菌占G^-杆菌的50.7%,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9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91.9%,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与大肠埃希菌相似,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结论笔者单位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细菌的耐药率高,可能与MRSA及β内酰胺酶的产生,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化学药物治疗是其重要方法,但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存在一直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对某一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化学结构及机理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分为原发性MDR和获得性MDR.研究MDR的作用机制及逆转MDR从而提高肝癌化疗效果成为目前肝癌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MDR产生的机制,主要对其逆转策略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