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实验兔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IA+IV组)、静脉溶栓组(IV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以动脉+静脉、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及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采用DSA观察血管再通率、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相对表观系数(rADC)、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结果:IA+IV组血管再通率为83.3%、rADC值(0.918±0.144)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80±0.84)均优于IV组和对照组。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静脉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 h、48 h、15 d及30 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溶栓后12例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各时间点ESS、NIHSS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0.01);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显效率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治疗后3 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0 d、90 d时,TCD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TCD组治疗后24 h时血管再通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后再通时间[(34.5±10.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8±13.6)min](P<0.01)。两组治疗后3d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mg)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mg/kg),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近3年住院患者,凡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接受尿激酶(UK)或基因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另1组给予常规神经营养药及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BI)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溶栓治疗后ESS分数迅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30 d后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平均住院日缩短7.5 d.治疗组病死率1/34,对照组病死率2/29.结论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进展性脑卒中时间窗可适当延长,大于75岁的患者仍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三七通舒胶囊对存在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既往存在消化道溃疡病史的7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三七通舒胶囊。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urope Stroke Score,ESS)、巴塞尔指数评分(Barthel Index,BI)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I评分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血栓素B2(TXB2)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均有减低,但二者之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性反应治疗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不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率等。结果 2组脑动脉闭塞率、总有效率、治疗(7d、14d、28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d后组间神经缺损评分和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新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 h内新发脑梗死患者,符合溶栓指证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将溶栓后24 h内无脑出血者4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静滴。2组患者均给予上述治疗14 d。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均进行欧洲卒中量表。结果 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2组进行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ESS评分为87.37±8.63,对照组为71.28±9.26,2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后的BI评分比较:观察组为79.59±13.56,对照组为65.64±14.43,2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6 h内急性脑梗死的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后,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明显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5—2014-05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接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以及BI指数评分,观察2组术后血管再通状况,分析2组近期预后的状况。结果治疗前,2组NIHSS以及BI指数评分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1周、3周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2项指标的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管总体再通率为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8.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以及3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案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血管总体再通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较静脉溶栓治疗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共收集本院2001-2005年70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其中52例静脉溶栓,18例动脉溶栓,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溶栓前后及3个月随访的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同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静脉和动脉溶栓组溶栓前及溶栓30min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迅速增加,溶栓前后分值有显著差异。1个月内颅内出血率为5.77%(静脉组)和16.67%(动脉组)。3个月时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溶栓后30min的评分有显著改善。结论:6h内动脉、静脉溶栓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关注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探讨起病3~6 h动脉溶栓与3 h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其中38例起病3 h内的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静脉溶栓),28例起病3~6 h的患者予动脉溶栓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rt-PA,总量为0.6 mg/k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并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 d、90 d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NIHSS评分与BI评分在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3 h内予静脉溶栓具有与3~6 h动脉溶栓相当的疗效,且未增加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单位,针对3~6 h起病的合并大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是理想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美国及欧洲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建议0.9mg.kg-1为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标准治疗剂量。鉴于国人尤其是我国南方人在种族、体质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等方面的不同,也按0.9mg.kg-1国际标准剂量治疗是否完全适合,有很大争议。本试验比较小剂量rt-PA 0.7mg.kg-1与0.9mg.kg-1标准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窗为4.5h内,具有溶栓指征,无溶栓禁忌症。随机分为小剂量组rt-PA(0.7mg.kg-1,最高剂量50mg)和对照组(0.9mg.kg-1,最高剂量90mg)。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d mR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各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4h及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0.7mg.kg-1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1%,0.9mg.kg-1组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mg.kg-1组死亡1例,小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静脉溶栓0.7mg.kg-1剂量安全有效,该剂量可能更适合国人,尤其是南方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d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及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53例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27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研究对象rt-PA静脉溶栓后24h内血清中L-Arg,ADMA的水平; 在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24 h内及治疗5天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评,比较患者2个时间点NIHSS评分差(△NIHSS分); Pearson法分析L-Arg与ADMA水平、△NIHSS水平的相关性; 采用COX法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L-Arg水平、△NIHSS评分较低(P<0.05),血清ADMA水平较高(P<0.05); Pearson分析显示,L-Arg与ADMA水平呈负相关(r=-0.758,P<0.05); 与△NIHSS正相关(r=0.668,P<0.05),ADMA水平与△NIHSS呈负相关(r=-0.674,P<0.05); 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低水平L-Arg、高水平ADMA、低△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可能与血清L-Arg,ADMA水平相关,L-Arg水平降低、ADM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CT早期梗死征象与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预后好36例,预后差37例,平均年龄(68.13±9.36)岁。对其相关因素,如有无CT早期梗死征象、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等18个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T检查无早期梗死征象组预后好的几率明显高于CT检查有早期梗死征象组(60%vs 24%,P=0.006)。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在经心房颤动、糖尿病等因素调整后,有无CT早期梗死征象与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 CT早期梗死征象对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无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发病<3 h的ACI患者30例分为rt-PA组与对照组;在给予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rt-PA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rt-PA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0.01);治疗21 d时rt-PA组显效率(80%)及BI≥95分的比率(40%)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均P<0.01);两组病死率、继发性脑出血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发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奥扎格雷钠更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发病3h内的4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并就患者预后良好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等与国外多个大样本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行DSA显示25%(10/40)未见血管闭塞,7.5%(3/40)有严重血管狭窄(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67.5%(27/40)发现血管闭塞(颈内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24例于发病后180~390 min[平均(304±61)min]开始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TICI分级2或3级)为79.2%(19/24).再梗死发生率为7.5%(3/40).3个月时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比例为60%(24/40),与NINDS试验安慰剂组[27.2%(85/3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NIHSS评分≤1)比例为52.5%(21/40),与NINDS试验rt-PA组[31%(97/312)]、安慰剂组[20%(62/312)]和IMS[27.5%(22/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5%(1/40),病死率为10%(4/40),与NINDS试验rt-PA组、安慰剂组、EMS和I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提供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后丁苯肽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06-2016-12确诊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取rt-PA溶栓+常规进行治疗(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清除自由基等),序贯治疗组在溶栓+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14d后改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疗效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序贯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序贯治疗组mRS评分和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丁苯肽序贯治疗能更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