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3例颅咽管瘤患者均采用经右侧翼点入路手术,合理利用四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结果11例肿瘤达到全切,1例囊实性和1例实性肿瘤次全切除(术后分别行γ-刀治疗);1例术后9d死亡。随访6月~2.4年,12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翼点入路可满意地切除颅咽管瘤,术后辅以放疗或γ-刀治疗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0例经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该手术入路适用于有蝶鞍扩大靠近鞍底的肿物,即使有明显颅内扩展者亦可采用。本组病人手术前后均经CT、MRI等检查,3例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另3例对囊性肿物进行部分切除及持久引流。1例经蝶窦入路未找到肿瘤,以后改行经颅手术。本组病人无手术后死亡,平均随访2.7年,情况良好。作者认为,合理地应用本手术入路可改善颅咽管瘤的神经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颅咽管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并发症和治疗结果,总结临床处置过程中的体会.结果 31例患者经翼点入路、1例经前胼胝体入路完成手术.经术中观察及术后CT和MRI复查证实,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尿崩症24例,高钠高氯血症18例,低钠血症5例,高热11例.临床痊愈出院12例,好转出院19例,死亡1例. 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全切颅咽管瘤,效果良好;术前即有明显下丘脑功能损害者,手术风险较大,预后差;鞍区颅咽管瘤采用翼点入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大型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大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鞍上者15例,进入第三脑室者8例,位于鞍上鞍内者6例。有明显钙化18例,无明显钙化11例。囊性肿瘤24例,实质性肿瘤5例。经右翼点入路手术切除23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切除6例。结果肿瘤全切27例,次全切2例;死亡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27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27例平均随访3年,复发3例,余能正常生活学习。结论翼点入路是鞍区大型颅咽管瘤手术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患者可达到肿瘤全切和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290例颅咽管瘤,其中29例为鞍膈下颅咽管瘤,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16月,采用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结果肿瘤全切24例,全切率82.8%;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6例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行手术修补,4例行腰穿置管,均治愈。术后6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3月后恢复正常。14例术前视力下降患者,12例术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8例术前高泌乳素水平患者术后恢复正常,5例新出现垂体功能障碍,3月后复查恢复正常。1例复发再次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论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手术可安全切除,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章颅咽管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中肿瘤全切除30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近全切者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1例获随访17月~8.1年,平均4.8年。效果良好者28例,需生活照顾者3例,MRI/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有效的治疗措施;额颞-眶入路能明显缩短到达肿瘤的距离,能显著提高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切除鞍上突入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人路及疗效.方法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6例突入第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结果 肿瘤全切33例,近全切10例,部分切除3例;随访46例,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其中39例术后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8例术后复发.结论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疗效显著.此入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并在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做到较少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5-02我院收治的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的颅咽管瘤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入路及显微操作的优缺点。结果术中肿瘤全切41例;次全切除8例,保留垂柄(完全或部分保留)31例,因肿瘤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一并切除14例,4例术中为见垂体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电解质紊乱及体温调节紊乱。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上颅咽管瘤具有操作空间大、安全性好、视角佳等优点,可作为切除鞍上颅咽管瘤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在鞍上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应用,并比较与其他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脑室内外型大型颅咽管瘤患者,分析手术技巧及术后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15例,尿量增多17例,2-7周后好转,术后1周内视力好转15例.随访6-60个月,肿瘤复发2例,均为12个月内复发.结论 前纵裂入路可直视下处理肿瘤在垂体漏斗部位的粘连,是鞍上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与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治疗结果,总结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体会.病人中男性居多,为58例(61.7%).88例(93.6%)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计75例(79.8%).手术经扩大翼点入路71例,经额下入路19例,经半球间-纵裂入路2例,经蝶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8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随访2~5年;正常工作生活84例,生活自理4例,生活需要照顾2例,死亡4例.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全切颅咽管瘤,效果良好.鞍区颅咽管瘤采用翼点入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全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10例视交叉前置型或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颅咽管瘤,采用经终板入路,术中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注意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和防止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9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9例正常生活,1例患者术后生活自理。随访14个月至5年未见肿瘤复发,视力视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额下终板入路显微切除视交叉前置型或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颅咽管瘤,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结构和穿支动脉,术后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经颅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患者47例,并对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及处理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7例。术中发现垂体柄并得到保护36例,术后发生下丘脑损伤表现2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二年无肿瘤复发。结论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的梗死区CT血管造影(CTA)成像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面积TCI病例资料,采用CTA观察梗死区血管情况。并采取扩容、解痉、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TCI闭塞血管主要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远端小动脉或脑深部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未见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主干血管闭塞。手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6例。随访4~28个月,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大面积TCI闭塞的血管主要为脑深部的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早期采取减压手术等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翼点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时下丘脑功能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保护下丘脑功能的方法.方法总结了120例巨大垂体腺瘤的病历资料.结果术后37例(30.8%)发生了下丘脑损伤,其发生与肿瘤是否侵犯第三脑室底部和肿瘤质地是否坚韧有密切关系(P<0.05);局部解剖研究发现在颈动脉池和终板池均有多支动脉分支供应下丘脑区.结论为保护下丘脑功能,术中应使用各种有效的器械,尽量减少牵拉;解剖颈动脉池和终板池时,注意保护供应下丘脑区域的动脉;由颅底动脉发出的分支既供应下丘脑区,又供应肿瘤组织,切除肿瘤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5.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丘脑、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为减少术后中枢性尿崩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观察2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 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血供来自于前交通动脉的穿支,该区域自外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垂体柄的血供来自于垂体上动脉;神经垂体的血供来自垂体下动脉。结论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可分为3组:(1)前组:主要来自前交通动脉附近发出的穿动脉;(2)外侧组:来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动脉;(3)下组: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了解这些血管的分布,可减少在鞍区肿瘤手术时对这些血管的损伤,避免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颞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经扩大颞瓣入路。结果9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5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后行瘤体切除,5例患者动脉瘤被成功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1例死亡。3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月~6年,3例行瘤颈夹闭者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包裹者动脉瘤瘤体增大,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突发破裂导致死亡。结论对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注意对神经及穿支血管的保护,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位于鞍上,肿瘤上下径为3.5~6cm的颅咽管瘤患者(部分囊性变者4例,完全实性者3例),作眉弓内弧形小切口,在眶上铣开一直径为2.5cm的半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从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术中除注意保护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之外,还应防止损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到下丘脑和前穿质部位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术中6例病人肿瘤全切除,1例病人次全切除,术后5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6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切口小,但能提供鞍上区足够的手术空间,足以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区病灶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穿通支血管的处理方法和保护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根据动脉瘤位置和穿通支血管分布的不同,采取动脉瘤夹闭、动脉瘤近段阻断加架桥、动脉瘤孤立加架桥以及动脉瘤切除等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8例行动脉瘤直接夹闭术,4例行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重建,3例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远端血管架桥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1例患者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结论对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和正确处理穿通支血管对手术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动脉瘤位置和穿支血管分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Seventeen autopsy cases with occlusion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were examined clinicopathologically. These patients ranged in age from 8 years to 64 years and consisted of 6 males and 11 femal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Fresh and mas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s confirmed in 13 of 17 patients and cerebral infarct in 4 of 17 patients. 2. Among these 13 patients, massive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basal ganglia, thalamus and hypothalamus of 9 patients, and in thalamus, cerebral peduncle and midbrain of 4 patients. 3. Rupture of the dilated muscular-type arteries was noted in the thalamus and basal ganglia in 2 of 13 patients. Ruptured arteries with organization of the lumen were found in the old hemorrhagic foci in one of them. 4. Overgrown and dilated arteries, branching off from the circle of Willis, were confirmed in 11 patients. These arteries consisted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well developed as collateral circulation. 5. No ruture in these arteries of the subarachnoidal spaces was found in 11 patients. In one of them, a small saccular aneurysm was found. These findings strongly suggest that in patients with occlusion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intracerebral rupture of overgrown "perforating" arteries as collateral circulation may be the main caus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due to rupture of the arteries may be repeated.  相似文献   

20.
脑动脉瘤手术中穿通支的损伤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通支损伤对脑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以施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5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术中载瘤动脉及其穿通支损伤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发现脑动脉瘤57个。有载瘤动脉及穿通支损伤9例,其中术中破裂4例。大脑前动脉穿通支损伤4例,引起失语、偏瘫,出现严重的脑水肿、脑疝;大脑中动脉穿通支损伤3例,引起肢体活动不灵;前脉络膜动脉损伤2例,引起下肢为重的偏瘫、失语和意识障碍。结论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易引起载瘤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损伤,应在显微镜下充分解剖蛛网膜下腔,避免在解剖关系不清的状态下盲目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