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蛋白质分解是延缓肌萎缩发生的关键环节,在慢性病性、制动性肌萎缩中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增加,被动运动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抑制肌萎缩的发生。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连接酶Murf1和核转录因子NF-κB在大鼠失神经肌萎缩中不同时段的表达,以及被动运动对失神经骨骼肌Murf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假手术组大鼠不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失神经组、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术后1 d起,将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大鼠置于自制的网夹内,拉出右后肢,抓住趾部,与脊柱呈45°向后外方牵拉,至右后肢完全伸直,再将右后肢推向身体,使之完全屈曲紧贴身体,每天训练2次,每次屈伸运动300下,3 min/次,直至切取标本之日。干预2,14,28 d后,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Murf1,NF-κB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组Murf1,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 < 0.05);与失神经组比较,各时间点失神经被动运动组Murf1及NF-κB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1)。失神经支配后肌湿质量比明显下降,被动运动14 d时肌湿质量比明显高于失神经组(P < 0.05)。失神经腓肠肌中Murf1,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肌湿质量呈负相关(r= -0.795,P < 0.01;r=-0.834,P < 0.01),提示被动运动可能通过降低Murf1和NF-κB的表达发挥肌萎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当今医学的发展,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防治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临床疗效仍不十分满意。 目的: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试图寻找更为有效的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防治方法。 方法:以denervation,muscle atrophy,treatment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8-01/2008-01)。以失神经,肌萎缩,治疗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8-01)、万方数据库(1998-01/2008-01)和《中国临床康复》杂志(1998-01/2008-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以肌肉的耐力及收缩力、失神经的肌湿重和骨骼肌的修复情况为评价指标。纳入研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物理疗法、生物和化学疗法、基因疗法。排除上述方法之外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其他疗法。 结果与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将不可避免的发生萎缩。因此,探索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防治方法,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必将成为21世纪周围神经领域内的重要任务和研究热点。显微外科手术、物理疗法、生物和化学疗法、基因疗法等都是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有效的防治手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趋势。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方面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措施,但在改善微循环、防止细胞凋亡、抑制胶原过度生长以及如何应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在基因水平改变生肌调节因子的表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进行。随着组织工程学、细胞培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不断发展,防治失神经肌萎缩必定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背景:MG-132是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一种,有报道显示其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有延缓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被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和去神经MG-132干预组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制作失神经骨骼肌动物模型,去神经MG-132干预组肌肉内注射MG-132。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 d处死大鼠。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f-5 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myf-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及结论: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质均表达上调(P < 0.01);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表达较去神经组均明显上调(P < 0.01)。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上调myf-5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成肌调节因子Myf-5是参与肌肉发生过程分子调控、启动和维持骨骼肌细胞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可能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有关。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段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4在山西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选择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有神经支配)、去神经2 d组、去神经7 d组、去神经28 d组,每组6只。 方法: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右下肢后部中段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天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分离出右小腿的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跖肌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肌肉Myf5 mRNA表达情况,抗Myf-5 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 法),测量灰度值。 结果:去神经骨骼肌早期,Myf-5的mRNA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均表达上调(P < 0.05)。Myf-5 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SD大鼠骨骼肌失神经28 d时的肌卫星细胞中最多。 结论:Myf-5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早期不同肌肉表达均为上调。大鼠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早期肌卫星细胞中Myf-5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可诱导的转录因子。在神经系统中,NF-κB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F-κB信号系统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通过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脑缺血、脑炎、神经变性等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文章对NF-κB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多重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由两个亚单元组成,均属于Rel家族蛋白.它在细胞内与NF-κB抑制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性状态,当被神经生长因子(NGF)、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PP)等刺激物激活后便与I-κB解离而转入核内与特定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NF-κB不仅促进神经的发育与神经可塑性,还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在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NF-κB信号通路在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感染和免疫反应及控制细胞分化和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在神经系统中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背景:很多研究发现,在脑缺氧损伤区域核因子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因此,作者大胆假设,核因子κB是否处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目的:以低氧诱导因子1α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为载体,观察核因子κB 在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通路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生24 h内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 方法:扩增腺病毒载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及空载体Ad-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分别提取基因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空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正常神经干细胞蛋白。然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按50,150,300 μmol/L浓度梯度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 的表达;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基因表达强弱与MOI及转染时间有关;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抑制剂浓度依赖性下调,各浓度组之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 结论:核因子κB位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信号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核转录因子κB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保持静息状态,当细胞受到外界信号刺激后NF-κB被激活,参与一系列病理和生理过程的调控。本文主要探讨NF-κB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扮演的角色。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脑缺血缺氧损伤发生后NF-κB被激活并引起细胞死亡,亦有人提出NF-κB活性下降可能加重脑缺血缺氧,诱导神经元死亡,NF-κB活化则为神经保护作用。NF-κB活化到底起损伤还是保护作用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κB参与启动多种基因转录,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近年来发现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证明核因子-κB具有保护神经元和损伤胶质细胞的“双面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出现肌萎缩和收缩功能的丧失,肌纤维发生与萎缩相关的一系列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及理论研究的进展,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未达到满意的效果。 目的:总结并讨论近年来有关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治疗新进展,为肌肉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治疗”和“denervated,skeletal muscles,atrophy,treatment”。共检索到1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物理治疗、神经修复和植入、细胞移植、药物、基因和中药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骨骼肌萎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肌肉的生理功能。目前研究随着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的阐明,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The slow-twitch soleus muscle of the rat hindlimb was denervated by cutting the sciatic nerve in the midthigh on one side. A sham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to provide a control soleus muscle. At 24, 48, 72, and 120 hours after these surgical procedures,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the nuclei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these muscles incubated in a phosphorylating medium containing [gamma-32P]ATP. At the 48 hour denervation period only, the in vitro phosphorylation of TCA-precipitable nuclear protei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control values. Resolution of the SDS-solubilized nuclear proteins by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ed phosphorylation was more marked in some phosphoproteins than other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early denervation change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increases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s and changes in the phosphorylation of cytosolic protein.  相似文献   

13.
14.
15.
背景:随着肢体外伤发生率的增加,神经损伤在临床越来越多见,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研究较多,但因损伤所导致的靶肌肉萎缩治疗尚缺乏确切疗效。 目的:探讨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导管中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能否从早期有效防治肌萎缩,促进靶肌肉的功能恢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年4月~2008年3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 材料:利用溶剂挥发法,制成内径1.5mm,壁厚0.3mm,长14mm的微孔单纯外消旋聚乳酸及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导管,每根复合导管含神经生长因子400U。 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单纯导管桥接组、复合导管桥接组,每组16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以单纯外消旋聚乳酸导管及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导管桥接修复,保留神经缺损10mm。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第5,10,15,20天大体观察右后肢肌肉萎缩程度及关节运动情况,测量三头肌湿重恢复率,组织学观察肌细胞变化。并对小腿三头肌肌细胞直径和截面积进行量化分析比较。 结果:所有大鼠术侧后肢跛行,小腿变细,随时间延长而加重。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下降,恢复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5天术侧三头肌即开始萎缩变细,至20天时肌细胞明显广泛萎缩,肌束间纤维组织增生。图像分析显示三头肌肌细胞直径和截面积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行性下降,4个时间段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导管局部释放神经生长因子对于早期(伤后20d内)失神经肌萎缩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Introduction: We assessed the time‐dependent changes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type 1 (TRPC1) and TRPC3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muscle atrophy and regrowth in vivo. Methods: Mice were subjected to hindlimb unloading for 7 or 14 days (7U, 14U) followed by 3, 7, or 14 days of reloading (3R, 7R, 14R). Results: Soleus muscle mass and tetanic force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t 7U and 14U and recovered by 14R. Recovery of muscle fiber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observed by 28R. TRPC1 mRNA was unaltered during the unloading‐reloading period. However, protein expression remained depressed through 14R. Decreased localization of TRPC1 to the sarcolemma was observed. TRPC3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reloading. Conclusions: Given the known role of these channels in muscle development, changes observed in TRPC1 and TRPC3 may relate closely to muscle atrophy and remodeling processes. Muscle Nerve 49 : 691–699, 2014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低氧复合运动可上调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低氧的抵抗力,但其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单纯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力能学及解偶联蛋白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NO-ATF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常氧对照组、单纯低氧组、低氧复合运动训练组、低氧+ L-NAME组和低氧复合运动训 练+L-NAME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模拟11.3%的氧体积分数;运动干预为低氧帐篷内跑台训练;L-NAME干预为饮用水中添加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各种干预持续4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荧光素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合成活力,二氯荧光素法检测线粒体过氧化氢生成速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骼肌激活转录因子1和解偶联蛋白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磷酸化激活转录因子1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低氧复合运动显著上调骨骼肌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及线粒体ATP的合成活力,抑制线粒体过氧化氢的产生,同时增加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及激活转录因子1磷酸化水平,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抑制了低氧复合运动对线粒体的保护效应。说明低氧复合运动可通过NO-ATF1途径上调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低氧的抵抗力。 关键词:低氧复合运动;线粒体;一氧化氮;激活转录因子1;解偶联蛋白3;骨骼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