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12-2014-01收治的5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腰穿放脑脊液;研究组28例患者通过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每小时记录1次,并采取经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根据颅内压调整引流器高度;对于颅内压>25 mmHg者适当加用脱水药物,使颅内压维持在15 mmHg左右,并持续监测记录.术后动态颅脑CT复查,观察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进行Barthel指数与KP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Hunt-Hess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7例(25.0%),未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64.28%(18/28),继发往脑梗死发生率14.28%(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研究组Barthel指数分级Ⅰ级+Ⅱ级患者占82.14%(23/28),对照组为46.4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KPS评分,Hunt-H essⅡ级患者分别为78.6分和90.2分(P>0.05),Hunt-HessⅢ级分别为42.6分和92.0分(P<0.05),Hunt-HessⅣ级分别为32.6分和76.8分(P<0.05),Hunt-HessV级分别为1.68分和18.9分(P>0.05).结论 脑室内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对Hunt-Hess分级Ⅱ、Ⅳ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早期手术结合术后抗痉挛药物治疗破裂动脉瘤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行早期手术夹闭或包裹动脉瘤患者共30例。报告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29例出院时清醒,术后1个月Glasgow恢复分级Ⅰ级16例,Ⅱ级9例,Ⅲ级4例。1例术后第4天脑疝死亡,2例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情好转。6例术后48hCT发现脑内低密度灶。用药后1月内逐渐缩小,30例均复查血管造影,除1例前交通动脉瘤有部分残留,其余动脉瘤消失。6例术前出现血管痉挛者术后血管痉挛减轻或消失。2例术后出现新的血管痉挛。结论 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治疗。结合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室、腰池外引流管的应用与管理,总结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及颅内感染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102例破裂动脉瘤夹闭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及28例脑室出血或积血脑室外引流的放置方法及疗效。破裂动脉瘤病人中,术中留置脑室外引流51例,术后行腰池引流或腰穿9例;对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外引流。术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进行硬膜外冲洗;在留置脑室、脑池外引流期间,引流管内压力保持10~15cm H2O。结果本组外引流放置时间2~24d,术后无颅内感染发生。仅出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3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结论保持10~15cm H2O的脑室、脑池外引流压力及预防颅内感染是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 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纵裂间入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血管病病房自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经纵裂间入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 结果 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3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8例夹闭动脉瘤颈后切除动脉瘤.所有患者术后1 d及出院时头部CT证实无脑积水和脑组织缺血梗死发生.术后第3天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5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其中2例患者出现额叶精神症状,1周后恢复.本组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 结论 经纵裂间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交通复合体、动脉瘤颈并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同时可以清除血肿,减轻术后血管痉挛,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显微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规范手术技巧早期治疗57例60岁以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有症状血管痉挛8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术后6例,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死亡1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患者出院时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46例,轻残8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手术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及规范手术技巧可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发病72h以内)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的6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GOS标准进行预后评估,本组68例中良好50例,轻残13例,重残5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和稳定颅内压.减少动脉瘤性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 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术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术中显露和动脉瘤颈夹闭,夹闭术后术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 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 d 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 mmH2O)内,术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结论在破裂动脉瘤早期急诊夹闭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瘤夹闭术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术中处理及术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2例在72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术前术中采用了过度换气、脱水药物、侧脑室穿刺释放脑脊液等多种方法降低颅内压。术后采用"3H"疗法并应用尼莫地平。结果成功夹闭动脉瘤21例,动脉瘤包裹1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20例中,治愈17例,轻残2例,重残1例;Ⅳ级2例中,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早期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有效地防止脑缺血或脑梗死和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破裂大脑中动脉(MCA)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22例破裂MCA 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的MCA动脉瘤患者的10.6%(22/208)]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或额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临床随访, 通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 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结果 2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成夹闭, 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 予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后顺利夹闭。术后12~24 h复查CT, 显示脑梗死2例, 脑室轻度扩张1例。术后2~3周复查CT血管成像(CTA), 提示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1例。术后9~12个月随访, 行头颅CT、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可见1例少许残留动脉瘤无明显变化, 其余21例未见动脉瘤复发;随访期间1例出现脑积水, 行脑室-腹腔分流后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 GOS Ⅴ级18例, Ⅳ级2例, Ⅲ级1例, Ⅱ级1例。结论初步研究表明, 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MCA M1段非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