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防性单独及协同给药对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107/ml、细胞成活率95%以上的U251MG脑胶质瘤细胞悬液,接种至6w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次日给药,2次/w,分4大组,即消炎痛口服给药组(两个剂量组);榄香烯腹腔注射给药组(两个剂量组);消炎痛和榄香烯低剂量协同用药组;对照组(肿瘤对照和空白对照)。给药20和30d时,断颈处死裸鼠,脑标本做石蜡切片,3μm厚,行H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染色。结果肿瘤对照组:裸鼠脑内肿瘤增生明显,瘤内幼稚血管形成,瘤细胞向白质内浸润,GFAP染色强阳性。单独给药组:瘤细胞较肿瘤对照组少,GFAP染色阳性。协同给药组:给药30d时大量瘤细胞发生凋亡,GFAP呈阴性表达。结论预防性的两药协同作用可更好地诱导裸鼠脑内人脑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ANK结合激酶1 (TBK1)在高级别脑胶质瘤髓样细胞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7例WHO分级标准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检测胶质瘤瘤旁和肿瘤组织中整合素αM (CD11b)阳性髓样细胞中TBK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中磷酸化TBK1 (p-TBK1)的表达,并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患者术前1d、术后10~14 d外周血经典单核细胞中p-TBK1的表达变化。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CD11b阳性细胞中TBK1总蛋白表达水平较瘤旁组织明显增多(P=0.006);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中p-TBK1蛋白水平较瘤旁明显升高,且p-TBK1的表达与CD68阳性巨噬细胞有共定位;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外周血经典单核细胞中p-TBK1表达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 TBK1在高级别胶质瘤微环境髓样细胞中高表达,提示髓样细胞TBK1在胶质瘤的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水孔蛋白4(AQP4)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学关系及在瘤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胶质瘤石蜡组织标本73例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15例,并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8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VEGF与AOP4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表达: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脑转移瘤与正常脑组织及低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4在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正常脑组织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脑组织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16,P<0.05).结论 VEGF与AQP4是参与形成肿瘤周围水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观察其生长特性,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分别取浓度为1.0×105个/10μl、1.0×106个/10μl、1.0×107个/10μl细胞悬液,立体定向接种于Wistar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区,观察不同接种量实验鼠的生存状态、成瘤情况及脏器转移灶,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各种接种量的实验组成瘤率均为100%,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GFAP蛋白呈散在阳性表达,VEGF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瘤组织内有出血和坏死以及丰富的微血管。实验周期短,重复性高。结论C6细胞接种Wistar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成瘤率高,颅内生长稳定,肿瘤组织病理学特性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可作为临床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实验范围内部分时段不同接种剂量肿瘤生长速度有显著性差异,可根据病因学、实验治疗或药效学等不同研究需要选择不同接种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胶质瘤细胞及其干细胞制作裸鼠脑内种植瘤模型,动物水平研究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及其干细胞裸鼠脑内种植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CDl33+干细胞,脑立体定向制作裸鼠脑内种植瘤模型,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干预,观察裸鼠生长行为学变化、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TNF-α表达。结果肿瘤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发现干细胞较U251细胞具有更高的侵袭性。RT-PCR检测发现,干细胞中TNF-α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U251细胞(P0.01)。替莫唑胺(TMZ)对U251细胞及其干细胞TNF-αmRNA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60μmol/L TMZ干预时,干细胞TNF-α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U251细胞(P0.01)。结论胶质瘤干细胞较U251细胞具有更强的化疗耐药性,这可能是胶质瘤化疗耐药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脑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分级及与其他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2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肿瘤患者的手术前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胶质瘤76例(包括Ⅰ、Ⅱ级36例,Ⅲ级20例,Ⅳ级20例);转移瘤20例;脑膜瘤20例;脑原发性淋巴瘤8例;血管外皮细胞瘤3例。于局部脑血容量图中确定肿瘤最大灌注区,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灌注曲线的特点;并计算最大局部脑血容量,经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参考点校正获得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比较各级别胶质瘤、转移瘤、淋巴瘤瘤内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以及Ⅲ、Ⅳ级胶质瘤和转移瘤瘤周水肿区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结果(1)胶质瘤Ⅰ、Ⅱ级,Ⅲ级和Ⅳ级患者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测值分别为1.38±0.74、2.65±1.07和3.22±1.57,三者间差异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H=36.688,P<0.001);灌注量以Ⅰ、Ⅱ级胶质瘤最低,Ⅳ级最高。(2)脑原发性淋巴瘤内呈低或等灌注,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测值(1.50±1.05)与Ⅲ、Ⅳ级胶质瘤(间变性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虽然转移瘤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测值(2.34±1.97)与Ⅲ、Ⅳ级胶质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类肿瘤瘤周水肿区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Ⅳ级胶质瘤高于转移瘤(u=2.538,P<0.05)。(4)轴外肿瘤(脑膜瘤及血管外皮细胞瘤)于脑血容量图中呈明显高灌注,于对比剂首过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上显示为首过期后MRI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不易回到基线水平,提示其微循环血管因缺乏血-脑屏障导致对比剂快速渗漏进入组织间隙。结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揭示肿瘤内血管分布状况,量化病变部位的血管生成,为临床提供病理生理学信息。肿瘤内和肿瘤周围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变化可对胶质瘤分级及胶质瘤与转移瘤、淋巴瘤和轴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9L/F344和C6/Wistar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局部细胞免疫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定期处死大鼠取脑,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内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两种模型脑内肿瘤组织病理学均具有恶性脑胶质瘤的特点.C6/Wistar模型肿瘤周边和瘤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肿瘤周边血管呈现"淋巴细胞血管套"现象.肿瘤局部CD68、CD4、CD8阳性的淋巴细胞在C6/Wistar模型中多见;9L/F344模型中可见CD68阳性细胞,但数量较C6模型中为少,P<0.01,且未见CD4、CD8阳性细胞.结论9L/F344模型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浸润少.C6/Wistar模型肿瘤周边及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存在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不适用于胶质瘤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在不同病理级别的星形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及脑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3例髓母细胞瘤、12例脑转移瘤组织及对照组10例脑外伤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分析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脑组织未见骨桥蛋白的表达;12例脑转移肿瘤及13例髓母细胞瘤中均可见骨桥蛋白的高表达;各级别胶质瘤均有骨桥蛋白的阳性表达,Ⅰ、Ⅱ、Ⅲ和Ⅳ级胶质瘤中骨桥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1.3±6.2)%、(21.8±11.2)%、(36.7±18.3)%和(49.4±16.5%),阳性细胞率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胶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桥蛋白在脑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及脑转移瘤中均有明显表达,可能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通道蛋白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1(AQP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脑组织水肿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取胶质瘤组织21例和正常脑组织7例,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AQP1mRNA在脑组织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阳性反应呈棕黄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于变异的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脑组织中几乎未见阳性表达,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QP1在脑胶质瘤中的高表达与脑组织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鄄1α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60例脑胶质瘤标本中Ⅰ级1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1例);Ⅱ级20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2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例);Ⅲ级2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间变性室管膜瘤3例);Ⅳ级8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标本中低氧诱导因子鄄1α的表达变化,并与胶质瘤体积及患者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胶质瘤组织低氧诱导因子鄄1α表达呈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浸润边缘部的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标本和10例对照脑组织标本则无表达。胶质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鄄1α阳性表达率为71.67%(43/60),其中Ⅰ级为27.27%(3/11),Ⅱ级70.00%(14/20),Ⅲ级85.71%(18/21),Ⅳ级100%(8/8)。高级别胶质瘤者低氧诱导因子鄄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者,不同级别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5.907,P<0.01);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间呈高度正相关(rs=0.480,P<0.01)。(2)低氧诱导因子鄄1α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原发肿瘤体积的大小等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胶质瘤低氧诱导因子鄄1α的表达强弱与肿瘤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