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方法 选取1999年1月~2005年1月住院病人中明确诊断为脑卒中伴发精神障碍共101例,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1例脑卒中患者伴发精神障碍101例,占31.46%.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情感障碍、脑衰弱综合征、意识障碍综合征、幻觉妄想状态、痴呆状态、狂躁状态.脑卒中类型、病变部位与精神障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情感障碍和脑衰弱综合征.幻觉妄想状态、痴呆状态、狂躁状态以皮层病变发病率高,其余精神症状以皮层下病变发病率高.结论 脑卒中伴发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并辅以适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PSD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造成脑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PS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生物学、行为和社会等多项因素。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病规律,我们对15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PSD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重要性。本文对PSD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opressia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随着脑卒中发病率明显的升高,由此而产生的精神问题也日益增多,但脑卒中后抑郁的表现尚未能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此,现将脑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综述如下。1 临床特征与诊断 由于脑卒中后抑郁没有特异的生物学指标,而脑卒中的急性期往往伴有意识障碍和失语,康复期又可能有智能障碍,故使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易被忽略,导致漏诊。 脑卒中后抑郁的症状群与原发性抑郁病人的临床特征极为相似。Starkstein等根据DSM-Ⅲ标准将脑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7.
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索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症状(PSD)的发生与病灶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病灶定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大脑左侧前部及皮层部病灶患者PSD发生率高,程度严重。结论:对上述部位脑卒中患者早期做好心理治疗,防止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 ,脑卒中患者的精神卫生问题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1〕。国内已进行了研究〔2〕,但这方面资料较少。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是影响患者健康、快乐和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 ,并且对其预后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 ,我们从 1996 0 1~2 0 0 1 0 1对 12 8例患者追踪检查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脑卒中 12 8例 ,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由于检查方法要求 ,剔除有严重语言和理解障碍者 42例 ,余 86例 ,男 62例 ,女 2 4例 ,年龄 43~ 79岁 ,平均 61岁。经头颅CT检查确诊脑出血 2 4例 ,脑梗死 62例 ;…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CVD不但发病率、死亡率高,而且有很高的致残率,不仅导致患的生理性残疾,同时也给患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则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使CVD康复时间延长,而且降低了患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死亡率。有学对脑卒中患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发现有539/6的患死于PSD,其死亡率比无抑郁组高3~4倍。这表明PSD对CVD的病程、康复和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PSD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本就近年来PS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道105例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pression,PSD),其发生的检出率为46.67%,其严重程度与脑皮质前部受损、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神经功能受损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9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联合断路的小脑顶核电刺激(假治疗组,23例)及常规治疗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并记录小脑顶核电刺激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其中治疗4周时治疗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假治疗组(P=0.000,0.000);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4周时PSQI评分均降低(P=0.000)。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可以作为辅助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PSD诊断标准,共纳入102例PSD患者.随机将PSD患者分为研究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各51例,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汉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丙嗪双侧内关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4‐12我院脑卒中顽固性呃逆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氯丙嗪双侧内关穴位注射。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满意率高达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氯丙嗪双侧内关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83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95例,给予齐拉西酮治疗,B组88例,给予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1周、2周、6周末时采用HAMD量表和HAMA量表对2组抑郁及焦虑程度进行评价,计算两项指标减分率,评价2组治疗效果;采用TESS量表对2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周、2周和6周末2组HAMD减分率、HAMA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和6周末2组TES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但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更小,可作为首选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精神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168例进行测评,并且在脑卒中的不同病变性质之间、病灶部位之间以及病灶大小之间进行神经心理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脑卒中组SAS焦虑状态总分、SDS总分以及精神情感症状、躯体化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的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紧张、强迫、睡眠障碍的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脑卒中组内左半球病变、皮层病变、多发病灶、大病灶和大脑前部受损者的神经心理学改变程度比右半球病变、皮层下病变、单发病灶、小病灶和大脑后部受损者重(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急性脑卒中患者有神经心理学改变,且神经心理学改变与病变性质、部位、数量和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51例在社区医院住院的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重指数(BMI)、上臂肌围(AMC)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以及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社区医院的卒中恢复期患者低蛋白血症(Alia〈35g/L)的检出率为38.6%,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达41.3%。结论社区卒中后患者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尤见于老年及多次卒中的患者,有必要对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规范有效的营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 (EDS)的临床、治疗及其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2 2 6例脑卒中患者伴有脑卒中后EDS 3 6例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EDS发生率为 15 93 % ,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为 72 2 2 % ,脑卒中后EDS的发生与病灶数目、年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苯二氮 卓艹 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 5 0 16% ,无效加用氟西汀治疗 ,有效率为 85 43 % ,其中伴有抑郁症者有效率为 92 60 %。结论 脑卒中后EDS的发生是疾病较重的标志 ,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用单盲交叉设计 ,由不同职称的临床医生分别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和老年抑郁量表 (GDS)对 36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2 R)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HAMD评分为(18.80± 11.13) ,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4 1.7% ;GDS评分为 (12 .6 0± 5 .96 ) ,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36 .1%。HAMD条目中较常见的有能力减退 2 6例 (72 % )、精神性焦虑 2 3例 (6 4 % )、有罪感 19例 (5 3% )、抑郁 17例 (4 7% )、睡眠障碍 17例 (4 7%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抑郁症状评定的因素有病情严重程度、病人受教育程度和GDS。结论 痴呆伴发抑郁症状较常见 ,评估时应注意患者的病情、教育程度。HAMD适用于对痴呆病人抑郁症状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类型、卒中部位与卒中后癫痫的多因素关系,为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1804例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等资料,根据卒中后是否发生癫痫,将患者分为卒中后无癫痫组(n=1487)和卒中后癫痫组(n=317),分析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17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其中早发性癫痫141例(44.48%),迟发性癫痫176例(55.52%)。不同卒中部位及卒中类型的癫痫发病率为17.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中的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是卒中后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其中单一颞叶是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脑梗死患者常见早发性癫痫(23.66%),脑出血患者常见迟发性癫痫(47.95%)。结论卒中类型中的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卒中后癫痫有关;卒中部位中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与卒中后癫痫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卒中患者继发癫与性发作的发病率、病因、发病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及两者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 a来治疗的1 12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82例病例的发病时间、次数、脑电图情况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卒中患者继发癫及性发作的发病率为7.29%(82/1 125),累及皮层者发病率高。早期发作49例中36例仅发作1次,发作2次以上者9例,其中4例发生癫持续状态。迟发者33例中发作2次以上者有30例。40例行脑电图检查异常者仅12例。早期发作多为性发作,不需抗癫治疗,迟发者多为卒中后癫,需正规抗癫治疗。结论脑卒中后继发癫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目前报道,许多诊断为癫者实际上仅是性发作,大多数卒中后癫及性发作预后较好,但癫持续状态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