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调查,运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SDS总分<30分)和PSD组(SDS≥30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和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16分).结果 PSD的发生率为36.06%,其中轻度66.67%、中-重度33.33%;PSD的特点为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有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 PSD发生率较高,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神经内科门诊的全部初诊患者共654例进行筛查,再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为抑郁障碍患者78例,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评分。结果:神经内科门诊初诊患者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1.9%。抑郁障碍患者以头晕、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占85.9%。在患者的前3个主诉中出现频率高的症状依次为失眠、头晕、乏力。样本HAMD总分平均(16.9±4.0)分,以轻中度抑郁为主。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入睡困难、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全身症状较重。抑郁障碍患者中躯体归因模式者占76.9%;心理归因模式者占23.1%。结论:在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颇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症误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中伴有躯体不适的抑郁症误诊情况,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将各科以躯体不适就诊经多方治疗无效而转来我院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值≥18分,且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者80例,给予氟西汀治疗8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0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占82.5%,重度抑郁占17.5%.有77.5%的初诊患者的第一主诉是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而不是抑郁症状.氟西汀治疗8周后,HAMD评分明显下降.结论对综合医院抑郁症患者及时识别、诊断,适当应用抗抑郁剂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伴发情绪问题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3例抑郁症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21例(认知行为治疗,CBT)和对照组22例(支持性咨询),疗程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第8周末,研究组HAMA和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AS标分、SDS指数、精神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和抑郁心理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T可有效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并通过早期干预治疗急性应激,防止癌症患者心理病理状态慢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方法:50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组)、50例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情绪症状组)和50名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参加研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躯体症状组SCL-90总分、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因子分及HAMD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高于情绪症状组(P<0.01或P<0.05),情绪症状组在强迫、抑郁因子评分及HAMD的认知障碍、阻滞、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因子分高于躯体症状组(P<0.05或P<0.01)。躯体症状组与情绪症状组仅在述情障碍因子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分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以躯体化症状为主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述情障碍,以前者更缺乏识别情绪和躯体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神经科门诊患者中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临床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medicallyunexplainedsymptoms,MUS)发生率、相关因素和症状特征。方法对221例神经科门诊患者进行人口学资料、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表现分析。结果MUS发生率32.6%,男、女性发生率分别为23.0%、37.4%,31~50岁发生率最高(43.8%),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者分别为27.8%和18.1%,Logistic分析显示HAMD(OR=4.045)和年龄(OR=0.730)为其关键因素;临床以神经系统相关表现为主,36.1%的MUS患者存在2个或以上症状。结论神经科门诊患者约1/3存在MUS;症状表现多样,各症状联系不紧密;MUS与性别、年龄、焦虑和抑郁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他评量表较自评量表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与奎硫平治疗伴躯体症状抑郁症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伴有躯体不适主诉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伴有躯体不适主诉的抑郁症患者68例,随机分成合用组(西酞普兰加用奎硫平)和单用组(单用西酞普兰),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1、2、4、6周时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第4、6周末两组间HAMD、HAMA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及0.05)。合用组有效率86%,显著优于单用组的有效率62%。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3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按照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7分,分为焦虑组(229例)和无焦虑组(98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对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焦虑组平均年龄、首发年龄、HAMD17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高于无焦虑组[(42.58±11.77)岁vs(36.78±11.84)岁,(34.60±11.66)岁vs(30.04±12.60)岁,(27.83±6.93)分vs(23.39±5.59)分,(21.11±6.61)分vs(13.88±4.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组和无焦虑组性别(男:女,OR=0.51)、有无强迫症状(OR=3.67)、未成年和成年发病的构成比(OR=0.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OR=1.05)、HAMD17总分(OR=1.17)、有自杀观念(OR=2.70)和强迫症状(OR=4.59)与难治性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相关(P<0.05).结论 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具有年龄较大、女性倾向较高、首发年龄较晚、成年发病的倾向较高、抑郁程度更严重、更可能伴强迫症状等特点;年龄、抑郁严重程度、自杀观念和强迫症状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神经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经内科的门诊患者中具有抑郁症状进行调查。1对象和方法为2004年10月至11月我院神经科门诊患者,共221例,年龄14~82岁,平均(46·3±15·5)岁;男74例,女147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进行评定。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AS8·2统计软件作χ2检验或t检验。2结果有36例(16·3%)SDS评分≥50分,平均(58·78±6·62)分,其中轻度抑郁(50~59分)22例,中度抑郁(60~69分)11例,重度抑郁(≥70分)3例。19例(8·6%)HAMD总分>17分,平均(21·79±3·28)分;其中轻中度抑郁(17~24分)13例,重度抑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对5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因子(SSS-S)、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应用点探测任务测试注意偏向;分析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关系。结果: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和负性脱离指数显著 0(t=3. 15,t=2. 78; P均0. 01);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与SSTN评分和负性脱离指数呈正相关(r=0. 29,r=0. 53; P均0. 05);SSTN评分与HAMD和SSS-S评分呈正相关(r=0. 34,r=0. 38; P均0. 05)。结论:抑郁症患者有明显负性注意偏向,其与抑郁、躯体不适症状无直接相关,可能是通过被束缚状态的中间机制影响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