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 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冶疗前上升(P<0.05);DISBT组冶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6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使用右佐匹克隆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和对照组(33例,单用右佐匹克隆治疗8周).采用多导睡眠(PSG)监测技术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多导睡眠脑电图中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睡眠潜伏期、REM(快速眼动)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睡眠脑电图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使用睡眠药物、睡眠紊乱、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降低更明显。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症状,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入组5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治疗6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强迫各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研究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各时期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更为显著,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女性失眠症患者42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并分别对SCL-90和PSQI、EPQ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42例患者的SCL-90总评分及其他8个因子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SQI总评分及7个因子评分、SAS、SDS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SQI的睡眠质量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5~0.934,P均0.01);EPQ的精神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8个因子评分(除恐怖因子外)均呈正相关(r=0.413~0.725,P0.05或0.01),神经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42~0.868,P均0.01)。结论女性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和个性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全部患者常规治疗原发病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及使用睡眠多导仪监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REM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深睡眠时间等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常心理差异对生物反馈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正常范围内的心理差异对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心理量表评价30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特征,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前后,额肌电位和心率变化,及其与各种心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肌电生物反馈和心率生物反馈都能使额肌电位明显降低,变化量两者高度相关;反馈后心率虽也有降低,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生物反馈前后额肌电位的变化量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标准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O.712 866,P<0.05),心率的变化量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呈负相关(r=-0.792 83,P<0.05)。结论 正常心理差异可以影响生物馈的治疗效果,SAS得分越高肌电反馈效果越明显,而SCL-90得分高者心率反馈效果则欠佳。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PSQI与另6个评定量表结果的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有睡眠紊乱占总数77.8%。PSQI 总分和因子与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总均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PSQI与SAS、STAI中的SAI呈正相关(P< 0.01),但与STAI中的TAI无相关关系(P>0.05)。SDS的躯体化障碍因子与除睡眠持续性因子外的PSQI因子和总分有明显相关性 (P<0.05)。PSQI中日间功能紊乱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P<0.05);PSQI中睡眠持续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显著相关(P< 0.05)。而PSQI与LES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躯体症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患者的焦虑 程度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及佐匹克隆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方法:9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GCBT组及佐匹克隆组,每组45例;GCBT组采用GCBT、佐匹克隆组口服佐匹克隆7.5 mg;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应用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SRSS评分、PSG指标、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GCBT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两组除服药助眠评分外,SRSS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GCBT组时间不足、休息质量、觉醒不够、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多梦夜惊、服药助眠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两组PSG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均0.05);GCBT组睡眠总时间(SPT)、总卧床时间(TIB)、非快动眼睡眠(NREM)1、NREM2、NREM3、快速动眼睡眠(REM)、缺乏慢波睡眠(SWS)与佐匹克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CBT组SCL-90评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因子评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结论:与口服佐匹克隆比较,GCBT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失眠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帕金森合并失眠的患者80例,采取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对比分析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n=40)与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观察组,n=40)的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经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各维度评分经评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测验分值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睡眠质量量表(PSQI)各维度评分经评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维度评测分值均不同程度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测验值均有所升高,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2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帕金森合并失眠患者总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insomnia,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以及单纯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7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分分为单纯失眠组(<14分,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14分,38例)。2组患者每天填写睡眠日记,并给予8周标准的CBT-i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6周(第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个人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与基线时比较,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PSQI、ISI、BDI、BAI、SF-36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眠伴抑郁组较单纯失眠组在基线、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BAI(t=-6.340、-3.301、-3.511、-2.982)、SF-36(t=4.162、3.195、2.022、3.62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ISI评分在第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6)分与(4.7±3.4)分,t=-2.044,P=0.048]。2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效率以及PSQI的评分在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BAI、BDI评分在第8周与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和单纯失眠患者均有效,且可以缓解失眠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88例进行测评.结果:失眠症组自责、幻想和退避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求助分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失眠症组自责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等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求助与焦虑、抑郁、偏执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应付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关性.失眠症患者缺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术后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0—2017-02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86例PTN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2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睡眠质量(PSQ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2/43)比18.60%(8/4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容积:手术前观察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脑池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手术前观察组PSQ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疗效显著,有利于增加患者术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帕罗西汀和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20-0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抑郁症失眠患者150例,依据随机化原则分为阿戈美拉汀组(n=75)和帕罗西汀组(n=75),观察2组患者的抑郁程度、焦虑程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戈美拉汀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HAMD评分、HAMA评分、PSQI评分降低幅度及SF-36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帕罗西汀组(P<0.05)。阿戈美拉汀组总有效率为96.0%(72/75),帕罗西汀组为68.0%(51/75),阿戈美拉汀组显著高于帕罗西汀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阿戈美拉汀组为9.3%(7/75),帕罗西汀组为12.0%(9/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失眠的疗效显著优于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特点。方法 收集自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睡眠障碍门诊的60例CID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60例无睡眠障碍的健康人群;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2组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 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研究对象的总体认知功能; 应用1H-MRS技术检测2组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Cr)3种代谢物水平,并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 CID组患者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CID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CID组MoC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注意力、瞬时记忆、延时记忆以及视空间执行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1、0.01、0.05); CID组右侧海马NAA/Cr比值低于对照组(1.76±0.32 vs.2.06±0.48)(t=2.278,P=0.027); CID组双侧海马NAA/Cr比值无明显差异(t=1.425,P=0.168); C1D组患者PSQI总分及病程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28,-0.355,P=0.006),与右侧海马NAA/Cr比值呈负相关(r=-0.352,-0.308,P=0.019)。结论 CID患者失眠严重程度及病程与MoCA评分、右侧海马NAA/Cr 比值有关,可能导致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及右侧海马可能存在神经元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哌甲酯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患特定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儿按门诊顺序分为联合组(哌甲酯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和单一组(单一哌甲酯治疗)各20例。疗程20周。于治疗前、治疗10周和20周分别进行Conners多动指数(CHI)及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评定。结果:两组CHI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CCC评分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单一组DCCC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甲酯联合脑电生物反馈不仅能改善ADHD核心症状,而且能提高阅读能力,有效治疗共患特定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