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初中生的孤独感现状,探究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55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53.2%的初中生存在情绪孤立,39.1%存在社交孤立,38.5%存在情绪孤独,33.9%存在社交孤独.男生孤立感和孤独感较女生显著(P<0.01).初二学生情绪孤独较初一学生显著(P<0.05).情绪孤立与社交孤立的影响因子包括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的影响因子包括家庭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结论 初中生孤独感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特征、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济南市初中生共830人.结果 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10.7%,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的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结论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不良的家庭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自尊量表(SES)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国内常模,且矛盾性明显为高。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与自尊之间呈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尊水平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济南市2所中学的1667名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显著负相关,与FES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改善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对58例酒依赖患者(研究组)和60名无嗜酒史的当地市民(对照组)进行应对方式问卷(CSQ)和中文版的家庭环境量表(FES)调查,分析酒依赖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研究组CSQ中退避、幻想和自责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41,t=3.22,t=4.15;P0.05或P0.01);FES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FES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评分与CSQ解决问题评分呈正相关,情感表达评分与求助评分呈正相关,娱乐性评分与自责评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酒依赖患者应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不良家庭环境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共病焦虑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 于2014 年12 月对河南省新乡市170 名初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焦虑自 评量表(S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测评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有效问卷167 份, 有抑郁情绪27名,女性9名,男性18名;(2)抑郁情绪组的家庭环境亲密度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51, P < 0.05),矛盾性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33,P < 0.05);(3)抑郁情绪非共病焦虑情绪组和抑郁情 绪共病焦虑情绪组的家庭环境因子,矛盾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青少年 家庭环境亲密度和矛盾性是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及共病焦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伴有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为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抑郁症患者200例,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FES-CV)、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测评。结果抑郁症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38.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EPQ的精神质维度与FES-CV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神经质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亲密度、矛盾性分别进入以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积极应对方式分别进入以精神质、内外向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情感表达进入以精神质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P0.05或0.01)。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如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生活事件则对康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模式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其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EPQ)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研究组)和35例正常对照(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模式.结果 (1)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两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0.01),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3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矛盾性、独立性及控制性3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精神质与亲密度、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5,P<0.01),与矛盾性、控制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内外向与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呈显著正相关(P <0.05,P<0.01);神经质与亲密度、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控制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发育早期的人格特征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点.方法 选取200例广州地区违法犯罪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自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共获得有效自评问卷173份,年龄平均(16.7±1)岁,受教育年限(6.9±2.0)年.内部一致性较好的四个分量表中,亲密度(5.4±2.6)、知识性(3.4±1.9)、组织性(4.8±1.6)均值均低于中国常模,但矛盾性(4.1±2.3)均值却高于中国常模.内部一致性稍差的三个分量表中,成功性(4.1±1.5)、娱乐性(3.2±2.0)均值也低于中国常模,但控制性(3.7±2.3)却高于中国常模控制性(3.6±1.8).根据学员既往情况,分为暴力行为组131人(75.7%)、非暴力行为组42人(24.3%)进行比较,结果在上述7个分量表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存在一定缺陷,与正常家庭相比矛盾性、拉制性高,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应付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应付方式问卷,对30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评.结果 (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宗教道德观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矛盾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青少年抑郁症组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青少年抑郁症组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因子与家庭环境中的控制性呈正相关(r=0.42);求助因子与情感表达呈正相关(r=0.41);自责因子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r =-0.48,r =-0.44),与矛盾性呈正相关(r=0.47).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并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我描述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上海市松江区146名初中生进行测查.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学校的常规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合并参加每周1次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1周对所有的学生再次进行自我描述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量.结果 两组被试干预前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概念总分、外貌、一般自我、诚实可信、情绪稳定、一般学校情况、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总均分、敌对、焦虑、情绪不平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自我概念总分、外貌、一般自我、情绪稳定、一般学校情况因子分高于干预前,而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分层、随机抽样收集的3400例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实际人数比为3∶2∶1.结果 (1)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高于女生(P<0.05);(2)网络成瘾现患率3.29%,男生高于女生(P<0.01);(3)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P<0.01);(4)学习成绩差的网瘾率明显高于成绩较好和成绩中等者(P<0.01);(5)成瘾组的EM-BU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非成瘾组显著高于成瘾组(P<0.01).结论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状态-特质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闸北区5所普通初级中学初中预备班至初三全体学生共2 018人,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试,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初中生PHCSS得分为(52.83士12.62)分,女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合群等因子分和总分高于男生,而焦虑因子分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级初中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焦虑、幸福与满足及自我意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初中生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得分与自我意识因子分及总分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自我意识与状态-特质焦虑呈负相关,教育部门应对初中生加强自我意识的指导,缓解学生焦虑情绪,避免形成焦虑性人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自尊量表(SES)对南通市区3 5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上网率高于女生(P<0.05);网络成瘾现患率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 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CTQ(儿童创伤经历问卷)评定儿童期虐待,用YSR(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我报告版)评定攻击行为,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600名中国青少年检验其儿童期虐待、5-HTTLPR基因多态性对攻击行为的主效应及两者问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儿童期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对攻击行为始终有预测效应(P〈0.01),5-HTTLPR基因型无主效应(P〉0.05);此外,男性青少年5-HTTLPR与性虐待对攻击行为有交互作用(P〈0.05),SS基因型个体在受到性虐待后较SL、LL基因型个体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女性则无任何交互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受到5-HTTLPR的调节,不同性别青少年对不同虐待类型存在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以团体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为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班级,将受调查615名学生分成研究组(n =295)和对照组(n=320).研究组学生将接受为期8次的心理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所有被试学生干预前、后自评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校园暴力行为调查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个月后评价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615名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35.3%.其中男生为43.0%,女生为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570,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生、经常被父母打骂、经常玩网络游戏、消极应对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男生校园暴力的危险性高于女生(OR=0.321,P<0.01);经常被父母打骂(OR=1.562,P<0.01)、经常玩网络游戏(OR=2.393,P<0.01)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消极应对水平高者(OR=2.931,P<0.05)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干预后暴力行为的检出率对照组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干预后,研究组消极应对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3,P<0.01).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留守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评定温州地区的中小学生356例.其中留守学生共182例,非留守学生174例.结果 留守男学生焦虑自我意识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男学生(3.85±3.21 VS 2.09±1.76,P<0.01).留守女学生的智力自我意识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女学生(7.46±3.43 VS 8.51±3.60,P<0.01).留守对间长短与自我意识中的焦虑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1).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儿童的自我意识评分与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的相关结果显示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总体而言.非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评分与家庭环境评分有较强相关,而留守学生则不相关(例如非留守学生的智力自我意识与家庭的娱乐性、组织性相关,r=0.59,0.43.而留守学生不相关,r=0.11,0.07).结论 留守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非留守中小学生存在不同,与留守时间长短有一定关联,其与家庭功能的关联不如非留守学生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并比较上海初中生与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卫生知晓问卷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737名中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初中生在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方面问题多于高中生组。高中生在情绪、注意力上问题多于初中生。高中生对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力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服药和与人谈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都不认可,尤其是高中生。都认为家庭对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很大,初中生更相信他们的父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高中组中则相反。结论 上海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中生卷入欺负行为者的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山东省两所中学的初中生,采用初中生欺负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0份。结果不同类型欺负卷入者自杀意念检出率和自杀意念得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欺负卷入者EPQ各因子中神经质、精神质总体评分自杀意念组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内外向、掩饰性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有无自杀意念与EPQ各因子中内外向和掩饰性均成负相关(P〈0.05),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 个性特点是初中生不同类型欺负卷入者自杀意念的内在易感因素,个性内倾和高神经质等与卷入欺负的初中生自杀意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中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其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109名维吾尔族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父亲偏爱因子分及拒绝与否认因子分低于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父亲[(9.35±2.66)分vs.(11.64±3.18)分;(7.28±1.53)分vs.(7.98±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母亲偏爱因子分及拒绝与否认因子分低于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母亲[(10.35±2.84)分vs.(11.26±3.02)分;(11.52±2.67)分vs.(11.84±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的偏爱、拒绝和否认越明显,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