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受症状影响,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约有10%~15%最终会死于自杀〔1〕。而分析和研究其自杀好发的时段,可以为我们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对我院5年来住院期间自杀死亡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病例来自1999-11~2004-11在我院住院期间自杀死亡的抑郁症患者,共7例。入院诊断均为抑郁症,年龄20~55岁;住院次数>2次者6例,首次住院者1例;全部病例在本次住院前均有过自杀未遂,其中>2次者5例,1次者2例。详细收集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死亡资料,并进行再诊断和回顾性分析。2…  相似文献   

2.
正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有3.22亿抑郁症患者,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疾病负担源~([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是指自己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而无行为~([3])。研究显示,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意念~([4])。但抑郁症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这给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高,自杀风险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的患病率占全球人口的11%,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安全,降低抑郁症患者的患病率及自杀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作为21世纪新兴技术,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方面有确切的作用。文章总结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 TMS治疗抑郁症及对自杀风险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老年抑郁症(late-life depression,LLD)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早期抑郁发作持续至年龄大于60岁或60岁以后抑郁复发)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首次抑郁发作年龄大于60岁)~[1]。LLD是一种患病率很高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情感低落、焦虑、自知力差、躯体疾病共患率高、行为能力差等~[2],并伴有显著的认知功能损害~[3]和高自杀率~[4],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感觉性诱发电位 (SEP)变异与自杀行为史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美国尼高力公司Spirit脑诱发电位仪 ,检测 39例抑郁症 (抑郁症组 )患者、2 2例躁狂症 (躁狂症组 )患者和 33名正常对照者 (对照组 )的视觉诱发电位 (VEP)、听觉诱发电位 (AEP)和体感诱发电位 (SSEP) ,并对两患者组中有无自杀史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 )抑郁症组在VEP中的P2 潜伏期 [有自杀史者为 (2 1 1± 2 1 )ms,无自杀史者为 (2 0 9± 1 7)ms]长于正常对照组 [(1 94±1 9)ms;P <0 0 1和P <0 0 5]。 (2 )抑郁症组和躁狂症组SEP主成分的波幅均低于对照组。 (3)在VEP中 ,抑郁症组中有自杀史者的P3波幅 [(2 7± 1 8) μV]低于无自杀史者 [(5 5± 2 3) μV] ;躁狂症组中有自杀史者的P2 波幅 [(2 9± 1 8) μV]低于无自杀史者 [(5 5± 2 3) μV] ;在AEP中 ,躁狂症组中有自杀史者的P2 波幅 [(3 7± 1 9) μV]低于无自杀史者 [(5 1± 2 3) μV] ,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 (P <0 0 5和P <0 0 1 )。结论 感觉性诱发电位是辅助评价自杀倾向的客观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精神障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 ,精神障碍伴有神经病理改变 ,和有关的神经疾病有共同的病理过程[1 ]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 ,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1% ,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约为6% ,我国为3% ~5% .有25% ~30% 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行为 ,11% ~19% 自杀身亡[2 ]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最重要的致残疾病 ,对于个体和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3 ] .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1/5有认知功能损害.65岁以后,每增加5岁 ,痴呆的风险就会翻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痴呆患病率达到40% [4 ] .  相似文献   

7.
单、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有否差异。方法 对1 1 5例单相抑郁症及1 84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均较其一级亲属高;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高;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较双相抑郁症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存在差异,更应注意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自杀行为进行监测、预防。  相似文献   

8.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分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具有发病高峰年龄早、确诊时间长、患躯体伴随疾病风险大、疾病治疗负担重的特点,同时患者的自杀风险也较高。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率为9%;男性患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2]。Schaffer等[3]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9.
李颖婕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3):附6-附8
<正>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会反复发作的情绪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有睡眠障碍、焦虑及躯体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目前对抑郁症的基本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好转后长期足量的维持治疗是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预防疾病复发的关键[1],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症复发和预后的关键因素[2]。1临床常见抗抑郁症药物1.1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感性障碍患者脑诱发电位(BEP)变异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41例抑郁症、24例躁狂发作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的3种脑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和躁狂发作组均出现脑诱发电位主成分波幅降低,抑郁症VEP/P2潜伏期延迟[正常对照组(194±19)m s,抑郁症自杀史阳性组(212±22)m s,抑郁症自杀史阴性组(209±17)m s,P<0.01]。两组患者的BEP改变主要与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史有关。结论脑诱发电位临床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需进一步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