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I)指导下不同时间窗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2h内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126例,治疗前MRA显示血管TIMI分级≤2分患者95例,其中4.5h组64例,4.5~12h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分析血管再通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h复查MRA显示4.5h组再通42例(42/64,65.62%),4.5~12h组19例(19/31,61.29%),两组患者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通与梗死部位有关,颈内动脉再通1例(1/5,20%);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6例(6/12,50%);M2段及分支再通45例(45/61,73.77%);椎基底动脉再通9例(9/17,52.94%);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90d NIHSS评分及临床结局有显著性差异。3例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前NIHSS评分平均16分,TIMI分级均0级,患者平均年龄75±3.6岁,大于总体平均年龄69±10.2岁(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的脑梗死将时间窗扩大到12h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良好;血管早期再通可改善临床预后,血管再通的情况将来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指标;症状性脑出血更可能发生于高龄、血管闭塞严重病情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 CT 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发病6 h 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平扫、CTP 及 CT 血管造影(CTA),分析 CTP 各个参数并评估患侧大血管情况。以血管情况分为血管正常组(17例)、血管狭窄组(10例)和血管闭塞组(18例)。另外,发病时、发病14 d 、发病90 d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CTA 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者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者8例,颈内动脉狭窄者4 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0例。3组患者在缺血区脑血流(CBF)面积、脑血容量(CBV)面积、梗死区相对 CBF(rCBF)、梗死区相对 CBV(rCBV)、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管闭塞组以上参数均差于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仅 CBF 面积高于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比较,CBF 面积、CBV 面积、TTP 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各组间患者仅 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血管狭窄组及血管闭塞组(P <0.05)。发病后14 d 、90 d ,各组患者 NIHSS 、BI 、mR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 CTP 显示的缺血范围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多模式CT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320排多层螺旋CT对76例AICVD(发病时间24h)患者急诊进行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一站式扫描检查,分析灌注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变化及CT血管成像(CTA),并于入院后3d内行头颅MRI,评估其脑灌注特点及血管影像。结果在获取的76例CTP数据中,通过感兴趣区识别划分筛查,有59例患者有明确的异常CTP,有17例患者未发现明确感兴趣区。59例异常CTP中包括急性脑梗死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异常CTP特点:发病在4.5h以内的4例患者CTP表现为患侧CBF均较健侧下降,CBV正常或者轻度增高,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4.5~6h内的4例:其中2例CTP表现为CBF降低,CBV正常,MTT、TTP延长,2例表现为CBF降低,CBV轻度降低,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39例:其中30例梗死区与CTP异常脑灌注区部位一致,均表现CBF明显降低,CBV明显降低,MTT、TTP延长;12例TIA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MTT、TTP延长,CBF正常或减低,CBV升高。CTA发现责任动脉重度狭窄5例,血管闭塞10例,7例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多模式CT能够对AICVD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用于评估大脑半球卒中,多模式CT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方法 对2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在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开始进行TCD监测并且持续2h,同时评价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 不同闭塞部位及不同血流信号级别患者,血管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随血流信号的改善,NIHSS评分下降.结论 TCD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时能了解血管再通情况,其血流改善与患者临床情况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 h、24 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 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 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 )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 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结果。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 h和7 d时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治疗组患者mRS分级和BI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 h急性脑梗死更为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7.
颅脑CT血管成像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32例,大血管闭塞38例.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高于无血管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01);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01).无血管闭塞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78.1%),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状况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r=-0.25,P<0.05;r=-0.73,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0.09, 95%CI: 0.07~0.12, 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 0.12, 95%CI: 0.01~0.24, P<0.05)与预后有关,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血管闭塞组患者进行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预后良好比率(分别为66.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明显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31.8%)(P<0.05).结论 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预后较差,CTA对判断ACI患者的预后及选择溶栓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 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12 h内行头CT平扫、CTP、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灌注缺损区CBF、CBV、MTT各参数值,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并于发病2~7 d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C T平扫未发现异常,14例可见腔隙梗死灶或软化灶,1例可见脑梗死早期低密度改变。10例C T P未见明显异常,20例C T P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小不等的灌注减低区,18例可见不同范围缺血半暗带。CTA 显示1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CTA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显示缺血半暗带,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不匹配指导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1例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行ASPECTS评分、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侧枝代偿评估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风险评估; 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24 h、7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治疗后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临床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基础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24 h和7 d 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治疗后90 d治疗组良好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出血转化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良好临床预后与临床-ASPECTS不匹配、良好的侧枝代偿等相关。结论 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不匹配结合侧枝代偿、mTICI分级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血管再通受益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EEG 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EG 资料,并与头颅 CT 作对比研究.结果 24 h 内急性脑梗死患者EEG异常率 90.21 %,而头颅 CT 异常率52.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梗死早期EEG检查较CT更为重要,且EEG对脑梗死患者判断病情及预...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CT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腺CT在胸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CT与胸腺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胸部腺CT对胸腺异常的正确诊断率89.66%,对胸腺增生、胸腺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88.89%。结论胸腺CT是诊断胸腺疾病的好方法,诊断的敏感性与胸腺疾病的性质关系密切。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首选胸腺CT了解胸腺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椎管扩大程度及开口大小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患者共72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8例获得随访,手术前、后均行CT扫描测量颈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9个月. 结果 JOA评分优良率79.3%.术后疗效随C3~7椎管平均矢状径增加而改善,当椎管平均矢状径增加至80%左右时疗效最佳,继续增加椎管平均矢状径疗效无明显改善.结论颈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非开口间距越大疗效越好,当开口大小超过一定范围,术后症状改善不再明显,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寰枕融合患者寰椎下关节面几何形态学特征。方法 35例寰枕融合患者CT扫描后,CT数据通过三维可视化软件(Amira4.0)重建寰椎下关节面和相关颅颈交界结构的几何形态。基于由Frankfort水平平面(FHP)、垂直于FHP的矢状平面和冠状平面构成的三维参考平面,测量关节面前后方向和侧方向空间成角。结果 35例中28例双侧、3例单侧寰椎下关节面前倾角大于10°,均表现为前后脱位、旋转脱位和颅骨下沉等不同类型的脱位。4例双侧关节面前倾角小于100,除1例外均无明显寰枢关节无脱位。两侧关节面的空间成角呈现不对称者常见。结论 寰枕融合时寰枢椎之间承重关节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前倾和不对称,这种几何形态变化导致的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有可能是寰枢椎脱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重要性逐 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在脑缺血超急性期,CT平扫可对脑出血或其他脑部疾病进行鉴别,CT血管 造影可评估血管梗死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实际灌注情况来评估 脑组织的活力,并通过计算血脑屏障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判断血脑屏障的完整 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溶栓及血管性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可以预测卒中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 险。临床诊疗过程中,结合多模式CT提供的信息,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 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脑血管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 《中国卒中杂志》2006,1(7):516-517
2005年人们对影像学在脑卒中很多前沿问题上的应用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始终存在争议的文章,包括MR和CT在选择治疗方法、评价预后、确定脑卒中病因和发生新事件风险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对于中颅窝硬膜外血肿的认识不足,多将其归为颞部硬膜外血肿,但该伤型有其特殊性。本文对1990年至2005年之间收治的332例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6例是中颅窝硬膜外血肿,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19~45岁,平均28.8岁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定位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2001年至2005年采用螺旋CT定位钻孔抽吸,术后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0~85岁,平均63岁,其中40~60岁6例,60~80岁21例,80岁以上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2.临床表现:神志清楚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生理变化和CT成像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56例发病后即刻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的CT、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体感诱发电位(SEP)、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分析. 结果 EEG局限性异常与CT显示病变位置基本一致,但病灶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自身患/健侧SEP和M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不同时间MESSS与入院第28天BI值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 CT成像与脑电生理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