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可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炎性破骨细胞因子,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但其具体作用途径尚不清楚。 目的:分析钛微粒诱导溶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巨噬细胞与清洁钛微粒、细菌内毒素结合钛微粒和细菌内毒素联合培养。4,8,16,32 h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检测巨噬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mRNA、骨保护素mRNA表达及核转录因子κB DNA的结合活性。 结果与结论:清洁钛微粒刺激巨噬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 mRNA与骨保护素mRNA比例失衡,促进溶骨。细菌内毒素组并未检测到核激活因子受体 mRNA表达,4 h时骨保护素mRNA表达轻度一过性增加,提示细菌内毒素并未通过核激活因子受体/骨保护素信号系统调控溶骨,而更多的通过核转录因子κB/炎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诱发溶骨。细菌内毒素结合钛微粒后,两种溶骨信号机制可能同时发生,并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干涉核糖核酸是核糖核酸干涉的起始诱导物,在细胞内引起强烈的核糖核酸干涉,降解目的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以控制目的基因表达。 目的:利用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软骨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活性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观察在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p65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设计、时间和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9/2007-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 方法:利用质脂体将筛选优化好的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转染软骨细胞,特异性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继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法分析从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两水平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结果: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结论:在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p6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N-acetylcysteine,NAC)在大鼠脑出血(ICH)继发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制作实验性ICH模型,造模后即刻和6h后用NAC干预,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ICH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NF-кB开始表达,48h达高峰,ICAM-l12h开始表达,72h达高峰。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脑出血后NF-кB与ICAM-l呈正相关(r=0.868,P<0.05),NF-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ICAM-l。NAC可明显降低ICH24h、72h亚组NF-кB、ICAM-l的表达(P<0.05)。结论ICH时,NAC可通过抑制NF-кB的活性,下调ICAM-l的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人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挫伤皮层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挫伤区皮层的标本来自于24位TBI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TBI组,一组为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取样时间从伤后5h到24h。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F-κBp65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NF-κB活性和表达强度明显上调,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患者,其NF-κB活性和表达强度明显下降。结论NF-κB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TB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人TBI后挫伤区皮层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кB表达;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H6h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F-кB表达开始明显增加,ICH48h组达高峰,并持续到ICH1周(P〈0.01~0.05);脑组织含水量ICH12h组开始增多,24h组显著增高,72h组达高峰;NF-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ICH24h~1周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H后NF-кB阳性细胞数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44,P〈0.01),NF-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论ICH后脑组织NF-кB表达增加,NF-кB可能通过炎性机制参与了ICH后继发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F-кB)及其靶基因环氧化酶(COX-2)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及22h再灌注前3d给予10min的缺血预处理(PC)或假手术(SS),对照组仅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NF-кB及COX-2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NF-кB的表达和COX-2的mRNA转录水平均低于缺血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再次缺血后NF-кB的激活和COX-2的基因转录,NF-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COX-2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注射液对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及I-кB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地塞米松组(20只)、血府逐瘀组(20只),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1 mL/(kg·d)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及血府逐瘀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d)和血府逐瘀注射液4mL/(kg·d),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和造模后6、24、48、96h脑组织NF-кB p65和I-кBα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NF-кB p65蛋白表达均增高,I-кBα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各时间点NF-кB表达均降低,I-кBα的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府逐瘀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模型组大鼠NF-кB与I-кBα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76,P=0.000). 结论 血府逐瘀注射液与地塞米松均可以抑制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NF-кB的活化,增加I-кBα的表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且血府逐瘀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体不凝血注人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H 6h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开始明显增加,ICH 48h组达高峰,并持续到ICH 1周(P<0.01~0.05);脑组织含水量ICH 12h组开始增多,24h组显著增高,72h组达高峰;NF-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ICH 24h~1周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H后NF-κB阳性细胞数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44,P<0.01),NF-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论 ICH后脑组织NF-κB表达增加,NF-κB可能通过炎性机制参与了ICH后继发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地卓西平马来酸盐[Dizocilpine maleate,MK-801]所致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大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方法 12只雄性Spragus-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腹腔注射Mк-801(0.8 mg/kg)建立精神分裂症模型,后者只注射生理盐水.采用小动物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大鼠90 min内自发活动,采用TransAM技术检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的NF-кB p65亚基蛋白活性,半定量PCR检测NF-кB p65亚基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白发活动增加(P<0.05),并有典型的刻板行为和共济失调,表现出了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行为.②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的NF-кB p65亚基蛋白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NF-кB p65亚基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相应脑区,但只有在前额皮质和纹状体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模型人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NF-кB的活性受到了抑制,而mRNA表达上凋,提示NF-кB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模型组)、小檗碱预防组(小檗碱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予普通饮食5周;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检测NF-κB的活性,RT-PCR法检测NF-κBp65-mRNA、VCAM-1 mRNA。结果模型组颈动脉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NF-κBp65阳性细胞数密度高于正常组(P<0.0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小檗碱组NF-κBp65/β-actin、VCAM-1/β-actin扩增带吸光度值比值高于正常组(0.42±0.05比0.18±0.04;0.61±0.11比0.20±0.04,P<0.01),而明显低模型组(0.42±0.05比0.66±0.10;0.61±0.11比0.81±0.11,P<0.01)。NF-кB活性与VCAM-1呈显著正相关(r=0.926P<0.01)。结论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VCAM-1表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