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 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是两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脊髓损伤方法,关于二者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较少,结果也不尽相同。 目的: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诱发电位学检测了解嗅球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有无协同作用。 方法:以NYU脊髓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分别注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无血清的DF12培养液、生理盐水。于术后8周进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并通过BBB评分了解各组大鼠手术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术后8周,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损伤组、DF12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单独应用均可以显著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 < 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 < 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 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 < 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 < 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 cm,植入异体神经1.0 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 < 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增殖、移行、分化和生存的作用,也可以下调已知轴突再生的抑制因子如蛋白聚糖等,帮助轴突克服这些抑制因子,对神经纤维再生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大鼠高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108只随机抽签法分为自体神经组、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高位脊髓横断组。咬除大鼠T8~10棘突、椎板,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高位脊髓并切除3 mm,显微镜下确认无神经纤维相连。自体神经组、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肋间神经交叉移植入高位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分别以纤维蛋白凝胶、含有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高位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术后90 d,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术后76 d,生物素葡聚糖胺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术后60 d,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肢体运动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高位脊髓横断组大鼠均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自体神经组、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均可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BBB评分均明显优自体神经组(P < 0.01)。自体神经组和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在损伤区有较多生物素葡聚糖胺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高位脊髓横断组(P < 0.01),自体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组多于自体神经组(P < 0.01)。提示自体周围神经移植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更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联合移植后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 方法:1只SD大鼠行背正中切口,顺椎旁肌纤维切除约1.5 cm×0.8 cm×0.6 cm的肌条,复温、漂洗并挤压肌条以排出肌浆,制成肌基膜管。4只SD大鼠麻醉后取出嗅黏膜,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嗅鞘细胞,调整浓度至1011 L-1。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肌基膜管组、模型组、正常组,10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于T10横断脊髓并切除约2 mm,将培养7 d的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按组别分别植入脊髓断端,模型组用浸有DMEM的凝胶海绵桥接横断的脊髓。 结果:移植后第8周,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恢复,出现大关节大幅度运动,且前者运动功能BBB评分升高尤为显著(P < 0.01);肌基膜管组大鼠仅见小关节轻微活动;模型组大鼠后肢挛缩重,无明显功能恢复。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1)。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核转录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的移植物与损伤脊髓整合较好,未见明显空洞,有大量染色呈阳性的纤维,纤维较长,由近侧端长入远侧端;肌基膜管组有空洞形成,染色阳性的纤维数量少,纤维细小且排列紊乱;模型组端断间充满瘢痕组织,未见明显染色阳性纤维。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肌基膜管作为一种生物管道,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难以自行恢复,嗅鞘细胞具有外周性和中枢性两种胶质细胞的成鞘功能,是修复受损神经最有前途的种子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后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帮助解释嗅鞘细胞发挥修复作用的机制。 目的: 验证嗅球源性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对神经元和轴突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已制备脊髓模型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注射操作,DMEM/F12组注射DMEM/F12培养基,嗅鞘细胞组注射嗅鞘细胞悬液。每周进行肢体活动BBB评分,8周后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并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3组动物均出现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嗅鞘细胞组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在4周后更为明显。组织学观察可见,在嗅鞘细胞组可见有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处。损伤处附近,嗅鞘细胞组脊髓腹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形态较好,损伤较轻。而对照组和DMEM/F12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损害严重。嗅鞘细胞组的caspsase-3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嗅鞘细胞组的神经纤维和细胞形态均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结果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对受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所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脊髓神经元和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效应。 目的:比较嗅球及嗅黏膜固有层来源的嗅鞘细胞异体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西电集团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实验组(23月龄)和对照组(3月龄),用于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乳鼠嗅球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 方法:30只SD大鼠制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将体外培养的乳鼠和SD大鼠嗅鞘细胞进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异体移植,对照组不做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7只,各组死亡率大致相同。移植后第4,8周时,乳鼠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01);嗅鞘细胞移植2组评分8周高于4周(P < 0.01)。术后4周,各组动物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移植后8周时,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均可引出运动诱发电位,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空白对照组动物仍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P < 0.001)。移植后8周,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数目较少。 结论:来源于嗅球与嗅黏膜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嗅鞘细胞悬液10 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督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 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 min,电针频率20 Hz,持续脉冲电流12~15 mV,连续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 < 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 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 h,3,7,14 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1.
López-Vales R  Forés J  Navarro X  Verdú E 《Glia》2007,55(3):303-31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scertain whether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 were able to promote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hen transplanted 45 days after complete transection of the thoracic spinal cord in adult rats. OECs promoted partial restitution of supraspinal pathways evaluated by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and modest recovery of hindlimb movements. In addition, OEC grafts reduced lumbar reflex hyperexcitability from the first month after transplantation. Histologic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OECs facilitated corticospinal and raphespinal axons regrowth through the injury site and into the caudal spinal cord segments. Interestingly, raphespinal but not corticospinal fibers regenerated long distances through the gray matter and reached the lower lumbar segments (L5) of the spinal cord. However, delayed OEC grafts failed to reduce posttraumatic astrogliosis. In conclusio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further support the use of OECs for treating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ies.  相似文献   

12.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在动物脊髓损伤的模型中,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和恢复脊髓的部分神经功能。部分临床实验证明嗅鞘细胞的移植的确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的:验证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取流产胚胎嗅球并消化成为单个嗅鞘细胞,培养纯化2周左右,制成嗅鞘细胞悬液。选择脊髓损伤患者213例,全麻下将制备好的嗅鞘细胞悬液采用区域性多靶点注射方法移植于损伤脊髓的周围。采用ASIA量表对患者移植前1d及移植后3周~2个月进行评分,评价患者脊髓恢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于术后3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脊髓功能评分及感觉与运动功能均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 < 0.001),且随时间延长呈不断改善趋势;最长患者随访5年,未见已恢复的神经功能 减退及移植不良反应。证实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以部分恢复及改善其部分脊髓神经功能,且治疗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众多疗法中效果较佳,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移植方法为局部移植,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重复移植治疗困难等缺点。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好的移植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优于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脊髓损伤,其疗效与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4.
Forty-thre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for over 6 months were transplanted with bryonic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2-4 × 106, into multiple sites in the injured area under the sur-gical...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研究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移植对颅内疾病的治疗,对植入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成活、分化、迁移、结构重建等了解有限。 目的:探讨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分别向损伤区局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无钙镁磷酸缓冲液。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和8周进行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情况,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8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髙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术后4周脊髓损伤处发现有神经纤维。证实通过损伤后立即局部注射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大鼠脊髓损伤区,细胞可在损伤区存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从而促进脊髓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并促进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