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区(GuillianMollare三角区)病变引起的跨突触变性,该病多继发于脑桥、中脑或小脑的出血、梗死、肿瘤或创伤后的一段时期~([1])。MRI显示延髓腹外侧下橄榄核区局限性T2WI高信号,伴或不伴橄榄核体积增大~([2])。既往认为软腭阵挛是HOD最核心  相似文献   

2.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是小脑齿状核-中脑红核-延髓下橄榄核神经元联系环路受损而引起的下橄榄核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改变.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神经元肥大、空泡样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特征性病理表现基于以下两点:(1)与神经元溃变不同,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被称为"跨突触变性",即下位神经元损伤引发的上位神经元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3.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跨神经突触变性,大多继发于中脑、脑桥或小脑的出血、肿瘤或梗死性病变后期,是一种特殊的继发性变性,其结果是远隔部位的下橄榄核神经元发生顺行性空泡性变性而导致体积增大。HOD在MR图像上表现为下橄榄核部  相似文献   

4.
<正>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由于小脑齿状核-中脑红核-下橄榄核神经元环路(又称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损而引起的下橄榄核神经元继发性变性改变。此环路任何部分受损都可引起单侧或双侧HOD,其病理特征是胞浆的空泡变性、橄榄核体积的增大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除原发病引起的症状外,HOD患  相似文献   

5.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又称下橄榄核肥大(inferior olivary hypertrophy,IOH),是Guillian-Mollaret解剖三角病变所致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头部磁共振呈特征性下橄榄核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改变,下橄榄核体积常增大,临床上以腭肌震颤(symptomatic patal tremor,SPT)、眼震为特征性表现.HOD较为少见,多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继发于脑桥出血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论证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 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用于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1例患有眼肌阵挛和步态异常的男性39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分别接受MRI和DTI检查。结果 MRI显示其延髓右前外侧肥大结节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MR DTI和DTT显示:(1)ADC值右侧大于左侧;(2)FA值右侧小于左侧;(3)右侧神经纤维束相对左侧减少变薄并部分呈现中断现象。结论 MR DTI和DTT在诊断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时一定程度上优于常规MRI,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出血后18个月。结果 12例中,4例(33%)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3例双侧,1例单侧),表现为腭阵挛、小脑共济失调和眼部症状,典型临床症状出现在出血后5~11个月,出血后2~11个月MRI可见下橄榄核肥大。结论 继发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后容易发生的迟发性并发症,常在出血后11个月内发生,建议MRI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特点,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至2012年诊治的12例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患者中原发病变为桥脑出血5例,小脑梗死3例,小脑出血2例,中脑梗塞1例,小脑肿瘤术后1例. 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腭肌阵挛7例,共济失调6例,眼球震颤5例,声音嘶哑3例,复视2例,肢体震颤2例.MRI成像均表现为下橄榄核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5例FLAIR像呈高信号改变,其余患者呈等信号.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5例;11例体积增大. 结论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发生于GMT环路被破坏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腭肌阵挛;头颅MRI特征为下橄榄核区T2WI高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区(Dentato-Rubro-Olivary Pathway,DROP)病变所引起的跨突触变性,该环路区也称为Guillain-Mollaret三角。所谓"跨突触变性",即下位神经元损伤引发的上位神经元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这种变性可导致受累的下橄榄核发生肥大。HOD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误诊及漏诊率高,因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偶尔会遇见此类病患~([1]),对其特点应该有所把握。下面我们将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今我院诊断为HOD的5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5例患者存在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受累病史,其中中脑1例,脑桥2例,小脑2例,包括梗死2例,出血3例。除原发脑血管病的后遗症状外,5例患者分别于1~8个月出现新的临床表现:软腭震颤(symptomatic palatal tremor,SPT)(2例),眼震(2例),复视(2例),头部(2例)、下颌(1例)、四肢(1例)或腹部(1例)阵挛,共济失调(1例)。头MRI示同侧、对侧或双侧下橄榄核T2WI呈高信号,其中伴下橄榄核体积增大4例。结论 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受累可以继发HOD,从而出现SPT等临床表现,头MRI表现为下橄榄核T2WI高信号伴或不伴体积增大,是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