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的幸福感,探讨其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2月-9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焦虑抑郁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择12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同时从社区人员及患者家属中选择1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定,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抑郁症患者GWB、SSRS与SCSQ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43±13.48)分vs.(84.97±10.02)分,t=-14.780,P<0.01];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与SCSQ总评分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8、0.460,P均<0.01);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与SSRS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4~0.561,P<0.05或0.01);SSRS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与SCSQ总评分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呈正相关(r=0.234~0.398,P<0.05或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幸福感较低,且其幸福感水平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与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了64例患者(病例组)和6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结果病例组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2.32~3.97,P〈0.01),病例组的客观支持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1.27,P〉0.05),病例组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积极应对与HAMA总分和HAMD总分显著负相关(P〈0.05),病例组的消极应对与HAMA总分和HAMD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越严重,越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越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主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烟台市三所高校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从不同专业年级学生中筛选出成瘾组90例和对照组100例,然后把成瘾组和对照组集中起来统一进行SCL-90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测试。结果成瘾组大学生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积极应对方式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分别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大学生180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教(PSQ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大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7.2%;(2)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47,P<0.01).PSQI总分高低分组在生活事件及消极应对方式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在社交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没有中介效应.结论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贝克抑郁测验(BDI)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消极应对与状态焦虑(r=0.296,P〈0.01)、特质焦虑(r=0.447,P〈0.001)及抑郁(r=0.227,P〈0.05)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特质焦虑(r=-0.360,P〈0.001)及抑郁(r=0.227,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抑郁与状态焦虑(r=0.447,P〈0.001)及特质焦虑(r=0.574,P〈0.001)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质焦虑能预测抑郁(P〈0.001);抑郁、消极应对、状态焦虑和积极应对能预测特质焦虑(P〈0.001);特质焦虑和积极应对能预测状态焦虑(P〈0.001)。结论特质应对方式对状态-特质焦虑和抑郁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进行回归分析,多数路径显著,建立了人格、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模型。结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和心理幸福感现状。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3个心理幸福感测评量表,即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及SF-36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60例CIND患者进行测量。结果卒中后CIND患者积极应对因子分、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P<0.01),其SF-36生理健康综合评分(63.22±9.48)分,心理健康综合评分(56.61±8.02)分,其中,身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整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交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满意度(4.60±3.53)分,属于低水平。结论卒中后CIND患者较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但心理幸福感显著降低,主要表现在抑郁症状较高、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较低。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早期识别卒中后CIND患者,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其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21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广泛性焦虑症患者SCL-90得分与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与消极应对正相关(P<0.01).(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对社会支持有直接(正向)效应(β=0.47,P<0.01),对SCL-90得分有直接(负向)效应(β=-0.28,P<0.01);消极应对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效应(β=-0.23,P<0.01),对SCL-90得分有直接(正向)效应(β=0.22,P<0.01);社会支持对SCL-90得分有直接(负向)效应(β=-0.33,P<0.01);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结论 应对方式对广泛性焦虑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用积极应对、减少消极应对既可直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可通过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自编"大学生学业满意度量表"评定319名师范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总体幸福感与总体学业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发展满意度、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发展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精力"和"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总体学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结论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双相抑郁障碍与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并评估应对方式与两种疾病的关联.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病例对照设计,共入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144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189例,健康对照123例,应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被试的应对方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患者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组积极应对方式较高(P<0.01).同种疾病中,非缓解期的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更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更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和疾病状态的影响后,积极应对方式仍是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OR=1.064,95%CI=1.026~1.102),该模型对双相障碍的预测准确率为64.3%.结论 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多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的抑郁障碍患者,发展成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