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常合并多种骨关节畸形及其他病变。在其发病因素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发生寰枢椎脱位的机制为寰枢关节活动的代偿性增加。而国外文献报道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炎症造成的齿状突周围骨、韧带结构的破坏在寰枢脱位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本文对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137例患者中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17例。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和寰枢椎CT扫描,必要时加做寰枢椎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均予以颈同固定制动、颌枕吊带或颅环弓牵引治疗。结果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经治疗后12例神志转清,5例植物生存。2例有脊髓损伤者完全恢复。无1例因寰枢椎半脱位而导致呼吸骤停或猝死,CT复查寰枢椎结构恢复正常。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伤诊治的同时,应常规行寰枢椎CT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垂体ACTH腺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和探讨垂体ACTH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9例垂体ACTH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垂体ACTH微腺瘤的诊断较为困难,有库欣氏综合征表现的患者,辅以血清ACTH、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并结合影像学资料方可确诊,经蝶手术切除肿瘤复发率仅为6.9%。结论 垂体ACTH腺瘤的诊断须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经蝶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垂体ACTH腺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4例出现神经根性疼痛,3例出现浅感觉异常。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术后均有所改善。手术全切囊肿3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各1例。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肠源性囊肿。5例病人术后随访1~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但是一旦确诊,早期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CV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OCV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予以骨瓣复位,3例行去骨瓣。结果 AOCVM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均以脑出血或癫痫发作发病,表现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CT显示为不规则混杂密度影,或在血肿周围出现环状、点状增强影。DSA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血管畸形征象或者为无血管区占位,类似脑出血。随访3个月~5年,痊愈10例,轻度偏瘫5例,所有患者均无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结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上述特点者,应考虑AOCVM,病理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是最佳确诊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睡眠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睡眠性头痛的认识和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例睡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10例病例中男4例,女6例,发病年龄从24至61岁,全部病例中6例使用了碳酸锂口服治疗,5例头痛发作完全停止,1例无效而改用氟桂利嗪口服治疗,发作停止;3例则使用了洛美利嗪治疗,头痛发作停止;2例(包括上述提到的1例)使用氟桂利嗪治疗发作停止。结论应提高对睡眠性头痛的认识,首选碳酸锂治疗,如果碳酸锂无效或因药物副作用或其它原因不能使用碳酸锂,则可使用洛美利嗪或氟桂利嗪亦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附五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例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人,2例位于左顶叶,余3例分别位于右颞叶、右额叶和枕骨大孔区,头CT显示为高密度,MRI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术前诊断为脑转移瘤、脑囊虫病、脑脓肿和脑膜瘤,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肿物主要由3种成熟的细胞组成,即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浆细胞胞浆内κ、γ轻链均呈阳性表达。手术切除后给予激素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少见,易引起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和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自发性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自发性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4例椎管内自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中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30例。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评估,同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椎管内出血量为0.5~10ml。此34例病例中,动静脉畸形14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脊膜瘤1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1例,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原因不明的椎管内出血12例。术前JOA评分为(3.26±2.97)分,术后为(10.98±4.23)分,两者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17例不完全性运动障碍患者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6.05±2.86)分和(13.59±3.41)分,两者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腹腔压力突然增高是椎管内自发性出血的一个重要诱因。患者的预后与病因及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有关,并提示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可能也是影响椎管内自发性出血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辅以电生理监测。结果 MRI检查示,肿瘤位于椎管颈段1例、颈胸段1例、胸段3例、腰骶段2例。肉眼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结果为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白血病2例。5例淋巴瘤患者术后症状均有缓解;2例白血病患者起病急,术前即已瘫痪伴大小便失禁,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 椎管内血液系统肿瘤少见,尤其白血病十分罕见;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当出现脊髓压迫表现时,建议早期行切除椎板减压术+肿瘤切除术,以挽救神经功能,术后根据病理辅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其综合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全身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5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按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级标准,A级、B级各1例,C级2例,D级1例;手术4例,保守治疗1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均预后良好;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无复发。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显示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情况;对于神经功能障碍较重、血肿量较大的患者应手术治疗并行椎管探查;对于血肿量小且有消融趋势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包括1例不典型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者19例,位于第四脑室者7例,位于第三脑室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术后5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3.2年,21例治愈,4例复发,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MRI常呈颗粒状混杂信号且浸泡于脑脊液中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目前其首选治疗措施;放射治疗是未全切除者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资料,积极采取预防性处理、颈托外固定、牵引复位等治疗。结果 CT复查显示,51例寰枢关节半脱位复位;5例影像学复查半脱位部分纠正,症状消失,其中4例旋转性脱位均纠正,无呼吸骤停或猝死。结论 对颅脑损伤合并寰枢关节半脱位,应早诊断、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