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3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半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84例。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患者在入院后10d血清中IgG、IgA、IgM及IgE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值,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EN组患者血清中的IgG、IgA、IgM显著高于PN组(P0.05);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PN组(P0.05);IgE明显低于PN组(P0.05)。E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36~48h置胃管开始能全力鼻饲,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2组在营养支持前及2周后分别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使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热能和蛋白质,增加机体抵抗力,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2)。常规组入院24 h后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入院即进行营养评估及支持(超早期),并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入院后第1、3、7、10、14及21天观察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持续时间、腹胀、消化道出血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伤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10~14 d,观察组GC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早期营养支持并未增加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缩短肺部感染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对症治疗方案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导液体和空肠管入量的管理;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根据其结果进行液体和空肠管入量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营养状况、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GCS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GC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给予PICCO监测,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稳定血流动力指标,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NGF和综合康复治疗)和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s动员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28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伤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治疗3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NGF联合自体BMSCs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的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的前白蛋白、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肠外营养的对照组患者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患者,比较其置管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总蛋白(58.23±3.68)g/L、前白蛋白(248.17±34.32)mg/L及血红蛋白含量(129.36±19.54)g/L、细胞免疫CD8、CD4/CD8(36.76±4.32、25.14±4.34、1.85±0.36)、体液免疫指IgG、IgA、IgM(14.33±3.12、2.47±0.41、1.17±0.34)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且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入住IC U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32例)和肠外营养组(28例),观察2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营养参数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营养参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优于肠外营养,临床应尽可能开展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