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方法 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照组36例。2组入院后即开始泵入尼莫地平,持续14d;治疗组加脑脊液置换治疗,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观察2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及临床预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结论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血管痉挛及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56例SAH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组增加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7 d、14 d脑脊液和血浆ET、CGRP水平,并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情况.结果 (1)脑脊液、血浆ET水平治疗7 d时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14 d时差异更显著(均P<0.01);两组CGRP水平治疗第7 d时降至最低,后渐升高,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亚低温组脑血管痉挛发病率为6.67%,较对照组的30.77%明显减少(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减少了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ET水平上升幅度及CGRP水平下降幅度,从而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并尿激酶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经头颅CT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及常规治疗,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积血清除时间明显缩短,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下降。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措施积极,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可快速消除SAH患者剧烈头痛,对脑积水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早期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SAH后CVS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及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设立的2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1组15例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对照2组15例为小剂量脑脊液置换.结果 治疗组20例5~7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CVS,对照1组15例中,5例1周症状减轻至消失,1例出现CVS.对照2组3例10d症状减轻至消失,无CVS发生,12例出现CVS.其中9例致残,3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对CVS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防治作用及缓解头痛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将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96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脑脊液置换组(置换组)及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比较3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和头痛缓解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置换组及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头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较置换组明显降低(PO.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预防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有效,可明显缩短患者头痛缓解时间,但为降低再出血发生率,脑脊液置换术应在动脉瘤填塞术后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H-H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入院90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与入院3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依据H-H分级是否≥Ⅲ级将患者分类后分别对这两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Ⅰ和Ⅱ级aSAH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42例,脑脊液置换组46例;≥Ⅲ级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53例,脑脊液置换组56例,比较脑脊液检查、颅内感染发生率、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d预后。结果Ⅰ和Ⅱ级aSAH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比较,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d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Ⅲ级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非脑脊液置换组(28.3%)明显高于脑脊液置换组(10.7%)χ2=5.415,P=0.020),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231,P=0.045),预后较差χ2=4.380,P=0.036)。两类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颅内感染率均未见明显增加,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能够减少≥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但不能改善Ⅰ和Ⅱ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90d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联合注入尿激酶 (UK)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 0 1~ 2 0 0 3 0 62 8例SAH患者为观察组 ,应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并椎管注入UK ;2 0 0 0 0 3~ 2 0 0 1 12 2 0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者为对照组。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 (P <0 0 1) ;头痛缓解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快 (P<0 0 1) ;意识障碍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 (P <0 0 1) ;CSF压力下降时间较对照组短 (P <0 0 1) ;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联合椎管注入UK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与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脑脊液转换与尿激酶、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内科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观察头痛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及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病死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头痛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再出血、病死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与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出血有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特点,适宜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研究密闭式双腔管腰池循环引流置换脑脊液(CSF)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入选重度SAH患者59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7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32例.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颅内压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IHSS(7.34±5.15)分、ADL(91.39±15.32)分、GCS(13.98±1.04)分;对照组NIHSS(16.91±7.26)分、ADL(53.86±13.39)分、GCS(10.05±1.46)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9.6%(8/27),低于对照组的59.4%(19/32),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2.6)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4±1.7)d,低于对照组的(13±1.7)d、(11±2.6)d;治疗后颅内压降低幅度治疗组(85±10 mmH2O)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 mmH2O)(P<0.01).结论 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置换CSF技术治疗重度SAH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脊液可溶性Fas(s Fas)、Fas配体(s Fas 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慢性脑积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给118例a SAH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行腰穿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另选取12例发热颅内感染待排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3个月时,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a SAH患者的预后。对a SAH组发生脑积水与无脑积水患者,以及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a SAH组患者中发生慢性脑积水24例(20%)。a SAH组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脑脊液s Fas、Fas L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积水组发病后第7~9 d的脑脊液s Fas及第10~12 d的s Fas L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积水组(均P0.05)。重度残疾组和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均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和轻度残疾组(均P0.05);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 Fas L浓度还显著高于重度残疾组(P0.05)。结论 a SAH患者发病后脑脊液s Fas、s Fas L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关系不大,但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预后影响.方法 将SAH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脊液持续引流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用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发生脑梗死、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采用GOS评价.结果 显示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的疗效肯定,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规范其操作方法。方法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治疗外伤性、原发性或继发性SAH患者38例,常规内科治疗的38例SAH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和颈项强直持续时间、昏迷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死亡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脑疝、脑积水、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简单实用、安全,疗效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发热、昏迷、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昏迷、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冲击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腰穿置管脑脊液(CSF)持续引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SAH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腰穿。治疗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腰穿置管CSF持续引流。结果 治疗组CSF压力和细胞学检查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不同时间痉挛指数及脑梗死、死亡的例数、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疗效评价采用出院时GOS评定,显示两组间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腰穿置管CSF持续引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行脑脊液引流与置换术的时机和方式,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共入选重度原发性SAH患者43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22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轻-中度SAH患者23例作为空白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NIHSS 5.85±5.35、ADL 95.42±16.35、GCS 13.95±1.03;对照组NIHSS 20.83±8.78、ADL 63.23±10.45、GCS 9.80±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3.81%(5/21),死亡2例(9.5%),低于对照组的54.54%(12/22),死亡4例(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1.38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3±1.6d、住院时间17±1.8d,低于对照组的16±2.57d、8±2.5d及3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18.18%(4/22)及21.74%(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SAH的轻重程度早期选择不同的CSF引流与置换技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密闭式腰池循环引流与置换脑脊液(CSF)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98例重度SAH患者随机(投掷硬币法)分为治疗组(采用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置换CSF治疗,146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治疗,152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为(6.34±5.15)分、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评分(91.39±15.32)分、GCS(13.98±1.04)分;对照组NIHSS(15.91±7.26)分、ADL指数评分(53.86±13.39)分、GCS(10.05+1.46)分;两组均差异明显(P〈0.01)。治疗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6+2.63)d、SAH廓清时间(4±1.7)d、住院(23±3.1)d。并发症的发生率35.62%、死亡率13.01%,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5±1.72)d、(11±2.6)d、(39±3.7)d、55.92%和25.66%(P〈0.05)。结论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术治疗重度SAH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80例为HICH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2例为SAH组,以无神经系统疾病4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GnRH、CGRP、NO水平。结果 入院时,HICH组和SAH组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血浆和脑脊液NO、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入院后1、3、7、14、30 d,HICH组和SAH组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逐渐下降(P<0.05)。入院后1、3、7 d,HICH组、SAH组血浆和脑脊液NO、CGRP水平逐渐下降(P<0.05),入院后14、30 d明显上升(P<0.05)。结论 β-内啡肽、GnRH、NO、CGRP参与HICH及SAH病人下丘脑应激反应,以SAH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动态检测颅脑损伤后血液及腩脊液中体液免疫指标,分析颅脑损伤后体液免疫与疾病发展和恢复的关系,探讨纳络酮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南海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纳络酮治疗.伤后第4、14、21天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IgG、IgA、IgM、补体C3、白蛋白(Alb)含量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上述免疫指标、临床感染率和残疾等级评分(RDS)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液中各项免疫指标、脑脊液Ig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脊液IgG、IgA、Alb含量,临床感染率和RD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伤后第4天脑脊液C3阳性率(20/5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后早期应用盐酸纳络酮,可以调节免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