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取材方便、对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其低免疫原性及易于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性,使得在不需要HLA配型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异体移植,从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目前常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根据生物学特性、细胞表面标记、多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对其进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来源于中胚层,但在相应的诱导下可以向内胚层或外胚层的方向分化,一般选取传至第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在培养液中加入传统的诱导剂如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脑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外,向培养液中加入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诱导加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尤其是致瘤性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 ,并初步探讨其分化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MSCs,用二甲亚砜 (DMSO)和丁羟茴醚 (BHA)诱导分化 ,鉴定诱导分化前后的细胞是否表达神经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蛋白 ,并研究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诱导分化后 ,大部分MSCs变成双极、多极和锥形 ,并相互交织成网络结构 ,出现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和巢蛋白 (Nestin)表达 ,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 2 3 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 (CNP)表达。部分MSCs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超微结构。结论 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前体干细胞,其表型分化尚不成熟,因此在同种异体移植后无排斥反应或反应较弱。但是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化学和生物诱导物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系统定向分化的因素比较复杂。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人髋关节手术时的松质骨碎片或髂骨游离移植。 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将来自2个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105/孔)等比例加入96孔板中,根据不同效靶比E/T rati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分别选择两种诱导培养基,方法1诱导: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方法2诱导:DMEM+2%二甲基亚砜+100 μmol/L丁羟茴醚。 主要观察指标: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定向诱导,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呈正比。②方法1诱导2 h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向核收缩,呈典型核周体形态。3~5 h后多数细胞能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但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3 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部分细胞之间拉成网状。染色可见60%~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5%~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下降为3.4%。方法2诱导2 h即可见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可持续诱导48 h,后大部分细胞浮起死亡。染色可见40%~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5%~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诱导2 h时一过性上升到63%,48 h时下降为1.6%。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并且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潜能。方法分离和纯化hMSCs;在体外以WHI-P131预处理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后,全反式维甲酸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诱导h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分化。光镜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hMSCs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前后细胞是否表达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蛋白。结果诱导后的hMSCs能分化成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并明显表达抗人神经巢蛋白(nestin)[(54.2±3.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77.0±5.7)%],低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8.8±2.4)%];对照组细胞这些表达均为阴性;而且相当部分hMSCs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36.5±15.8)%]和多巴胺转运体(DAT)[(26.0±14.2)%]。结论在适当条件下,hMSCs可分化成为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内外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都明显低于胶质细胞,并且这为数不多的神经元会逐渐死亡,而最终存活的细胞中神经元的数量更少。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能。 方法:分离纯化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后,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联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明显表达抗人神经巢蛋白[(55.7±4.3)%]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78.2±6.7)%],而且大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48.5±5.6)%],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MSO+BHA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DMSO+BHA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神经方向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且NSE、Nestin及GFAP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DMSO+BHA可成功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体外实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层面和神经标志物方面,对分化后的电生理功能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全反式维甲酸诱导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培养,对比观察,于2005-06/2007-10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细胞室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 材料: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3只,体质量160 g左右。 方法: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诱导前和诱导3 d后分别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膜电流。 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及全细胞电流测定结果。 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90阳性率(99±3)%,CD31阳性率(3.4±0.8)%,CD34阳性率(0.3±0.1)%。说明这一细胞群大部分处于未分化的干细胞状态,其纯度可达95%。②光镜下可见未经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多为扁平形带突起的细胞,似纤维样细胞,诱导3 d后出现神经元样细胞。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诱导前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弱阳性,诱导后呈强阳性。诱导72 h时分化率为(24.01±3.76)%。④诱导组神经元样细胞外向电流峰值及最大外向电流密度高于对照组(P < 0.05),但未发现内向钠电流。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方法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虽未发现具有成熟神经元电生理功能,但有向成熟神经元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分离和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观察不同方法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效果理想的BMSCs体外诱导方法。方法取昆明小鼠双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纯化扩增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并对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元样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分离小鼠B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能得到逐渐纯化的BMSCs,而过多的传代次数则出现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核固缩、脱离等衰老征象。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4代BMSCs阳性表达CD29和Sca-1,而阴性表达CD11b。具有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的能力。共培养法诱导第5天可见神经细胞样形态且细胞突起数量较多并有分支;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细胞出现较长突起,形成神经样结构。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小鼠BMSCs,通过共培养法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效果优于化学诱导法。  相似文献   

9.
景:细胞种植密度是影响干细胞分化的因素之一,对于细胞种植密度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细胞种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后将其按2×102,2×103,4×103,8×103,2×104,4×104/cm2种植于六孔板,每组均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维甲酸诱导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计算每组细胞出现神经元样细胞的比例,比较各组的分化率。 结果与结论: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诱导剂后均出现神经元样细胞,Nestin、NSE、GFAP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不同种植密度组出现神经元样细胞比例不同,以8×103/cm2组神经元样细胞比例最高,且神经元样存活时间最长,达7 d。结果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与细胞接种密度有关,过高或过低细胞密度均不利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求一种将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最佳诱导剂及诱导时间 方法:用不同诱导剂将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分为四组:组一:GDNF(20μg/L) +RA(0.3 mg/L)组二:BDNF(20μg/L)+RA(0.3 mg/L) 组三:GDNF(20μg/L)+BDNF(20μg/L)+RA(0.3 mg/L)组四:空白对照 各组均加入2.5%胎牛血清,分别于诱导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状,并进行细胞计数,胎盼兰检测细胞活力,并 行免疫组化鉴定。  相似文献   

1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和扩增人BMMSCs。利用扩增后的第2代BMMSCs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的细胞经预处理和预诱导后在含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音速波状蛋白(Shh)的完全培养基中诱导5 h,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剂。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标志。结果诱导组BMMSCs经诱导后均能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1.00±3.6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14.42±2.74)%],且有相当部分神经元样细胞表达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9.92±1.29)%];对照组BM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上述特异性标志物表达也均为阴性。结论BMMSCs可跨胚层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胆碱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音速波状蛋白(Shh)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人骨髓MSCs。采用不同诱导方案诱导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转化后,进行抗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实验组诱导后MSCs能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可见NSE、Nestin、GFAP、TH和DAT等神经细胞标志表达;对照组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上述特异性标志物表达均为阴性。实验2组(诱导方案含Shh)与1组(诱导方案不含Shh)的NSE、Nestin、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2组TH和DAT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实验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h可促进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兔纹状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无血清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其条件培养基。取成年兔纹状体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加BMSC条件培养基进行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2~4h后神经干细胞开始贴壁,随后有突起从干细胞长出,7d后出现大量不同形态的分裂增殖新生神经细胞,较对照组神经元数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折光性强,突起长,生存时间延长。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并能延长神经元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嗅鞘细胞(OECs)对神经干细胞(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为细胞联合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体外培养NSCs和OECs。将5×10^4/mL的NSCs分别与1×10^4/mL、1×10^6/ mL、1×10^8/mL OECs共培养7 d,同时设立对照组(不加OECs)。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胆碱乙酰化酶阳性细胞表达。结果:共培养7 d后,OECs能促进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以1×10^6/mLOECs与NSCs共培养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ECs可促进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Percoll(1.077g/L)离心分离MSCs,然后进行培养,以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三标检测.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经β-巯基乙醇(BME)、二甲亚砜(DMSO)、丁羟茴醚(BHA)诱导分化的细胞是否为神经样细胞。结果 分离后的MSCs在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出现增殖性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和CD106阳性、CD45阴性,经诱导后MSCs分化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证实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CNP)阳性。结论 MSCs经诱导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胚胎大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探讨纹状体神经干细胞 (striatum neuralstemcells ,strNSCs)的培养及分化鉴定方法。方法 :选择性分离纹状体的神经干细胞 ,体外培养、扩增和诱导分化 ,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查鉴定。结果 :从胚鼠纹状体分离的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 ,绝大多数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成熟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的蛋白。结论 :用此方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潜能 ,具备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MSCs由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获得,取第4~6代MSCs以10ng/ml bFGF预诱导24h后,用丁羟基茴醚(BHA)、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浓度神经节苷脂(25mmol/L、50mmol/L、75mmol/L)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胶质相关蛋白(GFAP)的表达。唑盐比色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神经节苷脂对诱导后5h、24h、2d、3d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MSCs,诱导分化后大部分MSCs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E和MP2。中等浓度(50mmol/L)神经节苷脂组诱导后的细胞生长活力较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好(P<0.05)。结论中等浓度神经节苷脂能使诱导后的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近几年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由于其具有取材方便,回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着重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传统载体及神经干细胞都存在缺陷,近期研究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胶质瘤治疗的新型载体,具有强大的迁移力、趋瘤性及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d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d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敷增多,与诱导3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