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9只。HE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形态变化,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监测微循环血流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VEGF和Ang-1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的组织病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要轻于模型组,微循环血流量(47.32±6.58)明显高于模型组(40.51±7.96)(P0.05)。模型组大脑组织的VEGF和Ang-1[(0.124±0.021),(0.099±0.014)]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118±0.018),(0.095±0.016)](均P0.05),而依达拉奉组大脑组织的VEGF和Ang-1[(0.147±0.019),(0.124±0.02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136±0.023),(0.118±0.018)](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上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VEGF和Ang-1来保护梗死灶周围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量效关系。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100μg/mL)、中剂量组(200μg/mL)、高剂量组(500μg/mL)及盐水对照组(n=12)。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 in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后1d、7d和14 d行神经功能评价,14 d动物被麻醉,行组织学检查,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体积、评价血管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P<0.01);而低和高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降低脑缺血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和高剂量VEGF,可增加缺血后脑表面血管形成(P<0.01);而低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P>0.05)。结论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密度。因此经鼻给予中等剂量(200μg/mL)VEGF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其可用于进一步评价VEGF作用的有效实验剂量。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对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一过性全脑缺血再灌注鼠脑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Pulisnelli改良法四血管堵塞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全缺血15min再灌注2-14d时,VEGF表达的动肪变化。结果 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6h VEGF即可在大脑皮层,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1d达高峰,一直持续到缺血后再灌注3d,结论 脑缺血后再灌注可上调VEGF在大脑皮质,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内皮细胞的表达,VEGF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3组,每组各10只.EPO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EPO治疗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24、48、60 h腹腔注射EPO,剂量为3000 U/kg(用生理盐水以1:1比例稀释),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仅分离颈部动脉,动脉不做栓塞处理.缺血后72h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Na十_K+.ATP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的变化. 结果 EPO治疗组的神经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77.48±5.93)、超氧化物歧化酶[(96.91±8.66)p,kat/g]、Na+_K+-ATP酶活性[(10.48±2.77)μkat/g]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44.47±17.35、(84.46±8.54)μkat/g、(7.37±2.87)μkat/g],线粒体丙二醛[(37.99±5.38)μmol/g]、一氧化氮含量[(10.18±2.02)μmol/g]、Caspase-3阳性细胞数(66.31±8.09)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44.83±6.48)μmol/g、(12.12±2.14)μmol/g、74.90±7.42]. 结论 EP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保护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其核心是抑制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小剂量EGb组及大剂量EGb组大鼠于实验前30min和缺血后1h分别予以EGb50mg/kg、100mg/kg腹腔注射。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数;并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结果小剂量EGb组和大剂量EGb组大鼠脑梗死体积[(83.4±2.9)mm3,(37.0±2.5)mm3]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组[(138.8±6.1)mm3](均P<0.01);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数[(12.15±1.42)、(7.41±1.55)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26.85±1.63)个/高倍](均P<0.01);大剂量EGb组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数比小剂量EGb组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EGb可以减小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以及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且大剂量EGb的效果比小剂量EGb的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预处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研究坎地沙坦的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0.1mg/kg.d)、坎地沙坦高剂量组(1mg/kg.d),每组16只,各组又随机分为缺血2h再灌注24h和72h两个亚组(每组8只)。灌胃4w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前测量血压,术后24h监测缺血区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变化,再灌注24h、72h分别检查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取脑后TTC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eNOS、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再灌注24h、72h神经功能评分均有好转(P<0.05),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在服药后2w血压明显下降,维持在85mmHg,小剂量组无降压作用。缺血2h后,缺血再灌注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血流量下降为32%±3%,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流量分别为55%±5%、64%±7%。eNOS和VE...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缺血性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模型制备成功后,不给予任何干预,自由饮食。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24h后经尾静脉给予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缺血再灌注1d、3d和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3d、7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P0.05)。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灌注后3d、7d实验组缺血区表达VEGF的细胞较梗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促进VEGF的表达,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异丙酚(Propofol)预处理对兔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损伤的防治作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本实验有二处理因素:缺血预处理及异丙酚预处理。采用2×2析因实验设计,分四个实验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A组,空白组)、缺血预处理组(B组)、异丙酚组(C组)及缺血预处理和异丙酚联合预处理组(D组)。雄性日本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各组阻断腹主动脉40min,再灌注7d。B组IPC5min,再灌注30min后阻断腹主动脉40min,再灌注7d;C组静注异丙酚5mg/kg 10min后阻断腹主动脉40min,再灌注7d;D组IPC5min,,再灌注20min时静注异丙酚5mg/kg,再灌注30min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40分钟,再灌注7天。分别测定阻断前10min(C-10)、开放前即刻(C40)、再灌注60min(R60)及7d(R7d)血清MDA、SOD;观察术后后肢神经功能;脊髓病理学观察;脊髓凋亡神经元。 结果 ①缺血再灌注后B、C、D组MDA值明显高于C-10值及A组相应时点值(p<0.05), SOD值变化同MDA变化相反(p<0.05); B组缺血后各时点MDA值明显低于C组(P<0.05), D组缺血后各时点MDA值明显低于B、C组(P<0.05),SOD值变化同MDA变化相反(p<0.05)。②B、C、D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A组(P<0.05); B组明显少于C组(P<0.05),D组明显少于B、C组(P<0.05)。③B、C、D组瘫痪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瘫痪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瘫痪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B、C、D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 B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C组(P<0.05),D后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B、C组(P<0.05)。④ D组脊髓病理变化明显轻于A、B、C组(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和异丙酚预处理对兔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损伤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明显好于异丙酚;缺血预处理和异丙酚联合应用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更加良好的防治作用,表现出一定的交互作用。缺血预处理和异丙酚联合预处理对兔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叉头框P3蛋白(Foxp3)mRNA、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6、IL-17的浓度,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程的演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据取材时间分为4组(术后1 d、3 d、5 d、7 d与对照组,n=1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RORγt和Foxp3 mRNA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6、IL-17的浓度。结果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组外周血RORγt及Foxp3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IL-10、IL-6、IL-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Thl7/调节性T细胞的失衡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和长托宁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及缺血预处理(IPC)和长托宁治疗组(C组).B、C组阻断腹主动脉40min,再灌注7d.C组IPC 5min,再灌注30min,再灌注20 min时静注长托宁0.2 mg/kg.分别测定阻断前10 min(C-10)、开放前即刻(C40)、再灌注60min(R60)7d(R7d)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观察术后后肢神经功能;镜下脊髓病理学观察;计数脊髓凋亡神经元.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B组MDA、CK、CK.BB值明显高于C-10及A组相应时点值(P<0.05或P<0.01),SOD值变化同MDA变化相反;C组MDA、CK、CK-BB值明显高于C-10值(p<0.05),但明显低于B组相对应时点值(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组;C组明显少于B组,但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瘫痪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其后肢神经功能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脊髓病理变化明显轻于B组.结论 IPC和长托宁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反应及防治脊髓细胞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