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7.
抗抑郁药引发抑郁发作患者转相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1.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抗抑郁药引起的转相的概念、有关因素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抑郁药引发转相过程中气质特征的作用。方法:103例抑郁症患者选用气质量表进行气质评定后接受单一抗抑郁药治疗3个月,于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Young躁狂量表(YMRS)进行评定,比较转相与未转相患者之间气质特征的差异。结果:在3个月治疗过程中,103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了转相,占26.2%;未转相患者粘液质和抑郁质更为明显(t=2.004、3.480,P=0.048、0.001)。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躁狂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39),与抑郁评分的变化也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41);转相患者胆汁质与抑郁质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26)。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气质特征在抗抑郁药转相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探讨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19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在医生针对性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下进行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观察,评价转相发生率。结果 1 3个月的治疗中,190例患者转相18例,转相率为9.47%。2男性患者转相率为6.56%,女性患者转相率为1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3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率分别为5.88%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P0.01)。4应用心境稳定剂与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者转相率分别为13.8%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5服用2种或2种以上抗抑郁药物者与仅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者转相率分别为12.96%和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6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与无心境障碍家族史者转相率分别为18.4%和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7转相时间大约在用药后一个月左右。8各种抗抑郁药物转相几率差异不明显。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下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转相。  相似文献   

14.
有关双相障碍中使用抗抑郁剂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从2003年开始逐渐成为热点,并且集中体现在《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相似文献   

15.
抗抑郁药与癫痫发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系统回顾了抗抑郁药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抗抑郁药与癫痫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回顾了抗抑郁药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抗抑郁药与抑郁动物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综述了抗抑郁药的类型及抑郁动物模型,为研发治疗抑郁症的新药和建立简便、安全、可靠而又接近人类抑郁症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女性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70例入观察组,招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70例健康志愿者入对照组。观察组测定基线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4周末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给予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和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对照组测定基线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两组基线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结果基线期观察组血清T3、T4、FT3、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1.99、1.41、2.47、3.34);观察组治疗4周末较基线期FT4水平有所升高(P0.05,t=3.687)。观察组FT3、FT4水平与HAMA-17、HAMD-14评分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TSH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可能与病程、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抑郁发作患者中焦虑兴奋症状出现的情况.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以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6例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调查评估和分析.结果 (1)精神焦虑、躯体焦虑、焦虑心情、激越、紧张、易激惹、言语速度和数量、破坏攻击行为、愤怒、言语思维障碍、敌意、思维联想加快等症状在抑郁症中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14的病例数87例,占总数82.9%,Young躁狂评定量表总分≧6的病例数15例,占总数17.4%o结论大多数抑郁患者有焦虑表现,部分抑郁症有类躁狂症状并到达了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