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体外培养高纯度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s)以及分化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方法新生1 -2 d Sprague-Dawley(SD)大鼠的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混合培养9d后采用恒温摇床振荡分离与差异贴壁方法并结合条件培养基纯化培养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纯化培养3 d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获得高纯度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以及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免疫荧光NG2+A2B5双标阳性,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免疫荧光MBP染色阳性.结论 采用恒温摇床振荡分离与差异贴壁法并结合条件培养基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以及成熟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的分离纯化及诱导分化方法.方法 取出生后3d内SD大鼠脊髓,采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原代混合胶质细胞,培养10 d左右在37℃恒温摇床采取180 r/min摇速振摇并差速贴壁40 min获得纯化的OPCs;取纯化后培养3d的OPCs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或诱导分化.结果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原代混合胶质细胞、振摇并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OPCs,折光性强,呈双极或三极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95%细胞表达A2B5和NG2(OPCs标志物),经诱导分化后表达O4及MBP(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结论 采用振摇差速贴壁法可从大鼠脊髓中分离纯化获得高纯度的OPCs,获得的OPCs体外生长稳定,经诱导可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和振荡法分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细胞的纯度鉴定;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GFAP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抗体标记阳性,细胞纯度达98%;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加快,NSE阳性细胞及TH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可快速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包括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分化,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神经元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干细胞对老化小胶质细胞存活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p-JNK)表达的调控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分别取自12~18个月龄的ICR小鼠及孕12.5 d的ICR小鼠,特异性标记物IB4染色、免疫荧光检测nestin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插入式共培养系统将传代后稳定的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1∶4)共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共培养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20 ng/mL.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小胶质细胞4h,再加入神经干细胞共培养3d,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前后小胶质细胞p-JNK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呈贴壁生长,折光性强,特异性标记物IB4染色显示细胞纯度在80%以上.神经干细胞nestin染色呈阳性;共培养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纯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组小胶质细胞的p-JNK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小胶质细胞组,Sp600125共培养组p-JNK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单纯Sp600125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干细胞可以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促进老化小胶质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进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旨在通过较简便的方法获得高纯度形态典型的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实验模型。方法以新生大鼠为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利用不同规格的吸头相互叠套,逐步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制备单细胞悬液;获得的单细胞悬液用差速黏附处理去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14d后,恒温振荡法去除小胶质细胞等杂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免疫荧光共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这种改进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 ,分离培养出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率达95%以上。结论采用机械吹打方法建立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是一种比较简便、值得推广的可用于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工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高效的新生大鼠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纯化方法,提高小胶质细胞的产量以及纯度。方法在传统Miriam Mecha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操作,混合培养小胶质细胞,并分别采用手拍法、摇床法以及温和胰酶消化法,纯化小胶质细胞,通过差速贴壁进一步纯化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标记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Iba1、CD11b/c进行鉴定。结果 (1)分离培养第1天小胶质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折光不均匀,继续培养3~5 d,小胶质细胞逐渐出现单极或多极突起,7 d时部分细胞转为静止状态,呈分枝状;(2)纯化后小胶质细胞多呈静息状态,细胞免疫荧光CD11b/c、Iba1双阳性;(3)不同纯化方法细胞免疫荧光并计数显示:手拍法纯化小胶质细胞,细胞阳性率(96%)明显高于胰酶消化法(90%,P0.05),前者细胞产量明显高于摇床法(P0.05)。结论通过改良传统Miriam Mecha的混合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和纯化方法,可以提高小胶质细胞产量以及纯度。  相似文献   

7.
新生大鼠大脑少突胶质细胞系的分离纯化和定向分化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获取纯度较高的少突胶质细胞系细胞并探索其分化规律。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原代混合胶质细胞培养7-9d或14-15d,利用振荡和差速贴壁分离纯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再进行无血清化学条件培养基培养。原代培养7-9d时细胞分层形成,O-2A组细胞(oligodendrocyte/type 2 astrocyte progenitor)分散位于星形质细胞单层上,振荡分离后纯化率大于95%,分离后的O-2A祖细胞神经节苷脂GD3抗体阳性,无血清培养3d后分化为“蜘蛛状”细胞,半乳糖脑脂抗体阳性。原代培养14-15d时,星形胶质细胞层上出现葡萄样前O-2A祖细胞和少量师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时细胞完全分层的出现是振荡分离O-2A祖细胞的适宜条件,分离纯化的O-2A祖细胞可自动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少突胶质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成熟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和抗氧化能力与少突胶质细胞(OL)对氧化损伤的成熟依赖性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刺激培养OL前体及成熟OL,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两种细胞Bcl-2/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并用比色法检测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在不同H2O2浓度的刺激下,OL前体的细胞活力均明显低于成熟OL.OL前体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成熟OL,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成熟OL:其T-SOD、GSH-1ax和CAT的活性亦明显弱于成熟OL,但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对氧化损伤的成熟依赖性与其Bcl-2/Bax、Caspase-3在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差异以及抗氧化能力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芬戈莫德(FTY720)对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及干预后的小胶质细胞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采用RT-PCR法检测FTY720干预后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指标的变化; ELISA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上清TNF-α、TGF-β、IL-1β、IL-13分泌量的变化; 将干预后的小胶质细胞上清液加入纯化后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中采用Olig2与MBP共染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FTY720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结果 向M2型转化; FTY720干预后的小胶质细胞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成熟。结论 FTY720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从而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体外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及效果。传统法存在动物用量大、成本高且细胞培养时间长等局限。方法结合消化试剂组合和手摇震荡法培养分离小胶质细胞;同时采用Iba-1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和纯度分析,台盼蓝染料法进行活力检测以及脂多糖刺激比较不同状态的小胶质细胞。结果改良法可在4 d内稳定获得小胶质细胞 1. 0×10~6个/60 mm培养皿,纯度≥98%,活力 98%,较传统法在动物用量、总成本和培养时间分别减少了2、3. 2、1. 5倍。结论改良法可减少动物用量、降低成本,缩短细胞培养时间;为研究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高效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白藜芦醇治疗后大鼠脑损伤区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及数量改变,以探讨白藜芦醇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分伤后3、12、24、48和72h共5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每组5只动物,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致伤动物。治疗组予以白藜芦醇(50mg/kg体重)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创伤组未给予药物处理。分别于伤后各时间点麻醉动物,取伤区脑组织,用抗OX-42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变化。结果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即被激活,在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形态不同:正常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细胞形态不清晰;伤后3h,OX-42浅染,小胶质细胞形态可见;伤后12h,小胶质细胞反应明显,OX-42深染,细胞形态清楚;伤后24h,小胶质细胞反应达高峰,细胞形态清晰,突起上可见到小棘;48h以后,反应减弱,OX-42浅染,细胞数量减少。治疗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创伤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伤后不同时间点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目不同,白藜芦醇能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时程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等人的方法造成大鼠颅脑损伤模型,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创伤组,后者根据伤后处死时间点不同,再分为伤后1h,6h,12h,24h,48h和72h组,每组动物3只,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取伤区脑组织行抗OX-4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一般为静息状态,OX-42为阴性,在切片上不易发现或细胞形态不清晰;伤后1h,小胶质细胞为轻度反应,OX-42浅染,细胞形态隐约可见,不规则;伤后6h,小胶质细胞反应明显,由静息状态变为早期反应状态,OX-42深染,细胞形态清楚;伤后12h,小胶质细胞反应达高峰,细胞形态更清楚,突起上可见到小棘;24h以后,反应减弱,OX-42浅染,细胞数量减少。结论大鼠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海马区亦有激活改变;反应的时程变化是伤后1h出现激活,6h反应明显,12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大鼠束缚后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束缚后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时程变化。 方法  将大鼠束缚于小的塑料桶内 1,3或 6h ,于解束后 30min被处死 ,脑组织进行抗OX4 2 (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正常大鼠脑内的小胶质细胞一般为静息状态 (静息型 ) ,其特点是OX4 2为阴性或浅染 ,在切片上不易发现或细胞形态不清晰。束缚 1h后 ,小胶质细胞为轻度反应 ,OX4 2浅染 ,细胞形态隐约可见 ,仅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有散在的表达。束缚 3h后 ,小胶质细胞的反应达到高峰 ,由静息状态变为早期反应状态 (早期反应型 ) ,OX4 2深染 ,细胞形态清楚 ,突起上可见到小棘。早期反应型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前脑 :扣带回、新皮质浅层、隔外侧核、海马CA3、齿状回、杏仁中央核 ;间脑 :下丘脑视前区、视上核、室旁核、第三脑室周区、弓状核、丘脑室旁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脑干 :中脑的上丘视性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丘的皮质部 ;脑桥的外侧臂旁核、蓝斑、A5区 ;延髓的延髓内脏带 (MVZ)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等处 ;束缚 6h后 ,小胶质细胞反应减弱 ,OX4 2浅染 ,分布范围减少 ,主要出现于扣带回、隔外侧核、海马、视上核、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桥的臂旁外侧核、蓝斑、延髓的延髓内脏带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注0.5-48h制成脑缺血模型,以免疫组化与凝集素(GSI-B4)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 0.5h时,呈现有大量形态各异的GSI-B4阳性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随后下降;12-48h,数量再次且持续增高,并呈不同的形态,视前区,杏仁皮质核浅层及其脑膜有阳性巨噬细胞,3-48h,在缺血区有CD45阳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缺血再灌注各组,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PCNA强阳性细胞,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PCNA强阳性细胞;有PCNA与CD45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不同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血单核细胞的浸润,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细胞的增生,浸润和迁移;CD45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新生大鼠脑皮质少突胶质Ⅱ型星形祖细胞(OP)的纯化及鉴定.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皮质混合胶质细胞,采用改良的振荡分离纯化法获取OP细胞,并进行诱导分化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用该方法获取的OP细胞A2B5和Nestin免疫染色为双阳性,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且具有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method of Schwann cell purification from neonatal rat sciatic nerve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differential adhesion. After enzymatic and mechanical dissociation, the cell digest is allowed to settle on polylysine-coated glass coverslips for 30 min with intermittent shaking. After an 18-h incubation, bipolar cells comprise 95% of the non-adherent populatio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ith the cell-specific markers rabbit anti-galactocerebroside and rabbit anti-bovinr-P-2 basic protein antiserum confirmed light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bipolar cells as Schwann cells. Rabbit anti-human fibronectin specifically labeled fibroblasts which comprised< 5% of the cell population, but did not bind to Schwann cells. Schwann cells isolated by differential adhesion were injected into a rabbit. When absorbed with cultured rat skin fibroblasts, serum from this rabbit specifically surface labeled 99% of the bipolar and round cells after 18 h and 5 days in vitro and also labeled Schwann cells in fetal rat dorsal root ganglia cultures, but not fibroblasts or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