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8例(28.6%),女20例(71.4%);急性起病18例(64.3%),亚急性起病8例(28.6%),慢性起病2例(7.1%).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22例,发热伴视物模糊3例,发热伴精神异常2例,癫痫发作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16例(57.1%),大脑皮质刺激症状5例(17.9%),运动功能障碍3例(10.7%),眼部症状6例(21.4%).白细胞增高6例,淋巴细胞增高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沉升高2例;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例,D-二聚体升高4例.颅内压升高11例;CSF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异常4例.头颅CT平扫示条带征13例,头颅MRI平扫示实三角征14例,增强示空三角征7例,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痊愈23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女性多见,主要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恶心、呕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影像学特点为直接征像及间接征像.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9例(82.9%)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32例(91.4%),视物模糊13例(37.1%),癫(癎)发作8例(22.9%).腰穿脑脊液检查26例,压力增高25例(96.1%).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3例(17.6%);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2例(50%),为T1、T2高信号;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21例(100%);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25例(92.6%).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痊愈11例,好转23例.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 要表现.CT的诊断率较低,MRI+MRV及DSA的确诊率高,能显示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CVST患者应及时予以抗凝治疗,若条件允许可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我科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0例,视物模糊3例,癫发作2例。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0例。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治疗,痊愈3例,好转7例。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能显示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与死亡率。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确诊主要依靠CT、MRI、MRV及DSA等影像学进行分析。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有明显降低。48例患者中,治愈者26例(54.17%),好转者14例(29.17%),无效8例(16.66%)。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使用抗栓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本组所有年龄阶段占2.5%; 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各2例,慢性起病5例; 首发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肢体无力; 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耳鸣、意识障碍、肢体无力。血栓均累及2条或2条以上静脉窦,其中累及侧窦最多,共8例,余受累者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颈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和内静脉。辅助检查:腰穿压力>300 mmH2O者有5例,视乳头水肿4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者3例,血浆蛋白S和蛋白C降低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出血性脑梗死2例。经治疗后1例治愈,7例症状好转,1例症状继续恶化。结论 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发病率较低,以慢性起病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血栓累及侧窦多见,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乏癫痫发作的年轻患,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腩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32岁.13例(76.5%)为急性起病,3例(17.6%)亚急性起病,1例(5.9%)慢性起病.起病原因:3例(17.6%)为感染因素,12例(70.6%)为非感染因素,2例(11.8%)不明.首发症状:头痛16例(94.1%),癫癎发作4例(23.5%),意识障碍2例(11.8%),头晕及精神症状各1例(5.9%).神经系统体征:视盘水肿8例(47.1%),偏身感觉障碍3例(17.6%),偏瘫2例(11.8%),面瘫及复视各1例(5.9%).15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的患者中,10例(66.7%)脑脊液压力增高.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均增高.头颅CT示脑梗死或出血4例(23.5%),静脉高密度和条索征3例(17.6%);14例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均显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血流信号缺失;5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显示受累静脉窦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为急性起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少数患者有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但缺乏特异性;MRV及DSA检查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栓形成(Cerebral Venour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MRV.DSA)。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以感染、产褥期、口服避孕药为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以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偏瘫、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CT可见条索征、空三角征,脑实质内低、高或混杂密度灶。MRI特征性表现为窦内短T_1、长T_2异常信号,MRV和DSA显示血栓形成之静脉窦闭塞而不显影。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数可找到病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亚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CT、MRI和MRV或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多为亚急性起病13例(65%);病因以非感染因素13例为主(65%),头痛17例(85%)、视乳头水肿12例(60%)、血浆D-二聚体增高14例(70%),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的19例均阳性(100%);累及最多上矢状窦18/42支(42.8%),累及2支以上12例(60%)。及时抗凝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CVST是神经系统急症,临床表现复杂,医师考虑病人为CVST应及时做MRV多可明确诊断,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12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2±5岁。12例有明确病因,多数以急性、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临床表现以颅高压三主征及皮层功能损害的局灶症状体征为主。缓慢起病者确诊时间延长。疾病易误诊为单纯的脑出血、脑梗死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以皮质为主的梗死或水肿,可伴出血。治疗以抗凝、脱水为主。4例治愈,5例好转,5例死亡。结论 CVST患者临床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需要综合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及早行MR I+MRV检查,及早抗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6-01我院经头CT、MRV及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6例CVST患者,分析其病因、临床症状、腰椎穿刺结果、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病因有产褥期、妊娠期、长期服避孕药、重度脱水、肺癌、血液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病因不明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偏瘫、发热及复视、视力下降。脑脊液检查示颅压增高、蛋白轻度增高,头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空三角症、静脉性梗死致出血及未见异常。结论 CVST的临床症状多样化,确诊需影像学检查,积极治疗预后好,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脱水降颅压、降纤、抗凝及原发病的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1例外伤所致CVST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CVST患者4例继发于颅骨未骨折的闭合性脑损伤,7例继发于颅骨线形骨折;以头部胀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该病提供确诊依据;11例患者中4例行抗凝治疗,7例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后6例患者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9例病人接受门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至3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不明原因颅内压增高,尤其是并发颅骨骨折时,应警惕CVST发生,尽早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日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柃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 结论 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评价2D-TOF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例CVST患者进行2D-TOP法MRV检查,并与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CVST,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和横窦。在MRV上CVST的直接征像为发育正常的静脉窦不显影、狭窄或再通后的模糊影,间接征像为病变以远侧枝血管形成、深部静脉明显扩张或其他引流静脉显现。本组MRV结果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在血管变异的鉴别及对血栓的动态观察上要优于DSA。结论 MRV可替代DSA作为CVST诊断和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5例癫(癎)发作,出现发热、视盘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各为3例.9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明显增高,但常规生化均正常.影像学检查:8例行头颅CT检查,但均未能明确诊断;9例头颅MRI检查,早期显示受累静脉窦内及相关脑区斑片状、条索状长T1、长T2信号影;MRV检查示受累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慢性期MRI表现为T1、T2均为稍高信号条索状影;MRV示静脉窦显影,未完全再通时显示轮廓欠清.结论 CVST常见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无常规生化异常;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特征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不规则或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男41例(33.3%),女82例(66.7%),中青年患者73例(59.35%);临床表现:头痛92例(74.8%),视物模糊30例(24.4%)。D-二聚体检查92例,68例(73.9%)升高;腰穿检查80例,颅内压增高66例(82.5%);头颅CT平扫示,静脉窦条状带高密度影13例(26%);头颅MRI平扫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及密度改变71例(7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示,106例(96.4%)血栓部位血流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3例,均可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后,痊愈62例(50.4%),好转57例(46.3%),死亡4例(3.3%)。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中青年多发,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头颅MRI及MRV检查有助于诊断,积极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