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103例日间康复照料机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个体或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仅予一般的社区随访和疾病指导。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综合征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2年末进行评定。结果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患者阴性量表分降低(t=2.47,P=0.04);MRSS症状行为表现因子分明显下降(t=3.35,P=0.01),依赖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3.12,P=0.01),患者的康复状态有进步;研究组的SDS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52,P〈0.叭),而ITAQ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00,P=0.05),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社区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快乐之家"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进入"快乐之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综合康复服务模式,并随访1年.在入组前、随访6个月及1年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支持评价量表(SSRS)进行评估.共入组64例,完成随访61例.结果 经过"快乐之家"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61例患者的BPRS分值下降(基线:43±15,6个月:35±13,1年:30±6,F=17.89,P<0.001)、ADL分值也下降(基线:19±6,6个月:15±3,1年:15±3,F=16.96,P<0.001),SSRS分值提高(基线:27±5,6个月:31±6,1年:35±7,F=22.99,P<0.001).SDSS分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社区"快乐之家"对促进社区精神病人的全面康复有着正性促进作用,该康复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人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康复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末、一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1年后,干预组SDSS评分(7.54±2.11)明显低于对照组(9.77±2.7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6.884±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03,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50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服药无缝连接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管理。分别在基线、干预后6个月和干预后1年行患者社会功能缺陷(SDSS)及生活质量(QOL-BRIEF)评估。结果基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7.1±2.9vs 6.9±2.3);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1±2.4 vs 6.3±2.3,t=2.66,P=0.009);干预后1年实验组SDSS评分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4.4±2.0 vs 6.0±2.4,t=3.50、P=0.001);干预后1年研究组WHOQOLBRIEF量表在躯体功能维度(13.8±1.6)、心理功能维度(15.0±2.4)、社会关系维度(15.1±2.4)及环境维度(14.9±2.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1.7±1.3、12.6±1.2、12.5±2.1、12.16±1.55,P0.001)。结论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现实导向训练护理方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顺德区伍仲珮纪念医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向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用药监督,导向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现实导向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干预前后,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及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行为表现与变化、康复状态。结果干预后,两组ADL、SDSS、NOSIE及IPRO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ADL、SDSS、NOSIE及IPRO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及行为表现,但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健康教育的10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对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健 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相仿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编亲属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接受健康教育。于开始治疗时、随访 半年、1年、3年、5年、10年末比较2组的治疗依从性,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家庭环境量表 中文版(FES—CV)评定病情、社会功能及家庭环境的变化,并统计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1年时,健康教育组治疗依从性显著好于对 照组(P<0.05),随访半年时,健康教育组BPRS及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ES-CV中亲密性、文化性、娱乐性评分均 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表达、矛盾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10年末。且随访结束时健康教育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05)。结论健康教育使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降低,社会功能残疾程度减轻,家庭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或院内康复管理模式效果。方法:将长期住院治疗和在社区管理的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分别在院内和社区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管理训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入组时、3个月末、6个月末、9个月末、12个月末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结果:康复前两组患者的PANSS、SD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康复管理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PANSS评分时间主效应显著(F=4. 782,P 0. 05),而组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1. 908和F=2. 920,P均 0. 05); SDSS评分时间主效应、交互效应和组间主效应(F=30. 919,F=3. 271,F=3. 012)与ADL评分各效应(F=42. 764,F=4. 725,F=3. 195)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社区康复管理组患者SDSS评分在12个月、ADL评分在9个月和12个月时均显著低于院内康复管理组(P均0. 05)。结论: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方面较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 对利培酮治疗出院的 5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 3年随访 ,以总体印象量表 (CGI)、副反应量表 (TESS)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DSS)评估利培酮维持治疗的社会康复状况 ,临床疗效与药物副反应等 ,并与氯氮平治疗的同类病人 57例进行对照。结果 利培酮组CGI得分中EL :1 72± 0 71 ,较氯氮平组 1 59± 0 59显著性增高 (t=0 99,P <0 .0 5)。利培酮与氯氮平组TESS分别为 1 2 6± 0 87和 1 0 5± 0 85,无显著差异。利培酮与氯氮平组SDSS评分分别为3 1 8± 2 78和 5 2 3± 2 52 (t=2 1 8,P <0 0 0 1 ) ,具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病人 3年内复发率分别为 2 4 6%和 3 8 6% ,χ2 =3 1 8,P <0 0 0 1 ,再住院率分别为 1 0 6%和 53 1 % ,χ2 =8 3 ,P <0 0 1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种药物治疗出院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利培酮维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而且社会功能康复效果均优于氯氮平组病人  相似文献   

10.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5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园农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185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留期113例,衰退期72例)随机分为残留期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衰退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进行系统的院外开放式园农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院内封闭式传统工娱康复治疗。疗程10个月。于康复治疗前、治疗5个月和10个月时分别进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结果:残留期治疗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SSPI评分在治疗前、治疗5个月和10个月时分别为(16.3±4.9)分、(18.3±5.2)分和(19.6±5.7)分(P〈0.05或P〈0.01);而残留期对照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无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5.9±5.2)分、(16.1±4.9)分和(16.3±6.1)分(P均〉0.05)。衰退期治疗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2.5±4.3)分、(12.9±5.2)分和(14.9±5.3)分(P〈0.05),而衰退期对照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无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2.2±5.2)分、(12.2±5.8)分和(12.4±4.9)分(P均〉0.05)。结论:园农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残留期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较早、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农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农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 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一般健康问卷(GHQ-28)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月末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月末时,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MRSS总分及GHQ总分均下降;研究组、对照组PANSS总分减分值分别为(6.59±1.80)、(2.66±1.06),研究组减分值优于对照组(t=-11.052,P〈0.01);研究组GHQ总分(10.03±1.87)低于对照组(17.37±1.4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农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喹硫平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200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分别使用喹硫平和奋乃静治疗1年,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时评定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观察康复疗效.结果 研究周期末研究组总有效率(83.33%)与对照组(79.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两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与基线时比较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P<0.01).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SDSS评分与基线时比较显著降低(P<0.05,P<0.01);研究组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0.01).结论 喹硫平能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较好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游戏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常规治疗+计算机游戏训练组),各40例,干预6个月。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PANSS总分、阴性量表分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研究组RBAN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WCST各项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DSS量表总分及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游戏训练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对执行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标:评估自我管理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总共招募了20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病程17.4年),并随机分为自我管理干预组(n=103)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98)。自我管理训练包括每周一次小组会议,为期6个月,讨论和模拟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然后进行24个月的每月小组助推会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回顾患者的自我管理清单。两名对分组单盲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参与者基线和登记后6个月、30个月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总共有194人(干预组99人和对照组95人)完成2.5年的随访。使用末次观察结转法的意向性治疗分析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在两个随访时间点的BPRS,SDSS和MRSS平均分较低。在入组后6个月到30个月的治疗维持阶段,干预组的评分持续改善。结论:自我管理训练是一种能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有效的方法。在6个月的每周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后,每月的助推会议检查患者记录中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事件的日常清单,足以维持培训的有效性。将来研究应注意该方法的长期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6.
改良森田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9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森田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周的改良森田治疗和一般治疗,治疗结束后作1年的随访;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束时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量表(ITAQ)进行相关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均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森田组SANS、ITAQ评分及情感平淡、兴趣或社交缺乏、注意缺乏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结束时两组间情感平淡、兴趣或社交缺乏差异有显著性(P〈0.05),ITAQ、SANS、SDSS评分及注意缺乏分则差异有显著性(P〈0.01),森田组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能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其远期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个案管理对佛山市顺德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将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个案管理模式,而对照组仅维持原来的社区随访服务。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生活质量量表和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家庭负担,并计算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结果:在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BPRS评分[(32.51±4.03)和(34.18±4.46)]、SDSS评分[(7.51±2.90)和(7.99±4.16)]、MRSS评分[(56.09±20.61)和(58.74±22.30)]和FIS量表评分[(35.20±10.31)和(37.28±14.2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干预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13.32±4.75)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4.97)(P0.05)];干预组的肇事肇祸率(12.6%)显著低于对照组(18.2%,P0.05)。结论: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个案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肇事肇祸率,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7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研究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时间为48周.在实施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SANS总分、ADL中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干预后SANS总分、ADL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干预后NOSIE中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和总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自身干预前比较显著上升(P<0.01);干预后的研究组激惹、精神病表现、抑郁、迟缓因子和总消极因素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自身干预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 综合康复训练措施能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认知矫正治疗(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损。但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验证。目的 探讨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行认知矫正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工娱治疗,两组在治疗频度和治疗持续时间一致,均为每周5次,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末分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认知功能,采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Skills of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SSSI)评估社会功能以及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评估自知力。结果 研究过程中有4例患者脱落,干预组60例、对照组62例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WCST测评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干预组的WCST各指标的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两组在3个月治疗后的SSSI总分均显著改善,但改善程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ITAQ总分也均有提高,但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期3个月的认知矫正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自知力比常规的工娱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对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康复期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接受12周的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出院后随访一年,并对两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评定。结果研究组有43名完成随访、对照组有44名完成随访。1与入组时比较,住院期间研究组PANSS减分除第2周末外,其它各时间点(4周、8周、12周末)减分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2出院时与随访第12月末评定差值的比较,研究组的PANSS总分、MOAS、SDSS减分值分别为(3.16±2.13)分、(0.42±0.34)分、(4.04±2.13)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研究组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vs.25.0%,2.3%vs.11.4%,P均0.05);4研究组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vs.15.9%,P0.01)。结论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对控制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以及减少攻击行为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