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差异,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0.0%,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病灶部位、病灶分布和卒中部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抑郁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病灶体积≥10cm3和NIHSS评分≥8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病灶体积10cm3和NIHSS评分8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性分析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均rs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病灶体积≥10cm3和NIHSS评分≥8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1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186例经CT和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卒中病灶的部位、病程、肢体肌力与非抑郁组对照比较.结果 (1)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5.2%;(2)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3)病程在3~6月时更易发生抑郁;(4)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肌体肌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抑郁症状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卒中部位、病程、肌体肌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的81名患者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Ⅰ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病人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2例住院急性期病例采用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同时对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进行测评。根据抑郁量表测评结果将病例分成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从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单一或多发病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阐述卒中后抑郁与诸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0.8%,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卒中类型无关(P>0.05);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在大脑皮质下病变与其他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与病变部位、病灶数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30例,其中脑卒中后抑郁者64例,脑卒中后无抑郁发生者66例,且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情况、基础疾病等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丧偶、家庭不和、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和抑郁史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和高血压、抑郁史是诱发脑卒中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性因素所致,且积极对其高危因素加以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Zung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等工具评定31例脑卒中后伴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并与39例不伴明显抑郁症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在社会支持总评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抑郁组均低于非抑郁组,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非抑郁组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抑郁组(P〈0.01);而消极应对得分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结论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可能是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社交能力及其与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社交能力、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26名大学生被试施测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结果:(1)心理控制源三个变量中,内控性(I)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社交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有势力的他人(P)及机遇(C)与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而与社交能力呈负相关;(2)社交能力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心理控制源与社交能力是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研究这两个中介因素与抑郁的关系对于探讨抑郁障碍心理干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其预防及治疗奠定 理论基础。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精神状态 量表(MMSE)、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表(APGAR)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对408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408 例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发生率为64.5%,单因素分析显 示,卒中后疲劳与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功能、抑郁、认知功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有关(均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OR=3.205,P=0.027)、抑郁(OR=0.200,P=0.001)、消极应对 (OR=0.106,P=0.006)、客观支持(OR=2.312,P=0.003)是卒中后疲劳的预测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疲劳的 发生率高,良好的家庭功能与较多的客观支持可作为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抑郁和消极应对为卒中 后疲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与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额叶P <0.05、左侧大脑半球P <0.0001、基底节P <0.0001);治疗组I和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