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动力学评价在缺血性腩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有完整的术前、术后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进行脑血流量测定及脑血管储备功能评价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术前25例患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40 ml·100 g~(-1)·min~(-1),较对侧明显降低(P<0.001);患侧血管扩张能力<30%,低于健侧(P<0.001).术后25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17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显示局部脑血流量轻度下降及脑血管储备功能不足者町能从血流重建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病诊断上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表面阴影形成像和最大强度投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在60例脑梗死病人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7.6%。结果CTA在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病的病因及指导治疗上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确诊率。结论CTA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的血管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对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与1年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根据NIHSS记分评价神经功能及患者1年后的预后。结果 72例患者23例在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年龄<60岁(OR1.9,95%CI 1.7 to 3.2)、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OR3.87,95%CI 1.9 to 9.2)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结论年龄<60岁、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及轻中度卒中是静脉内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是1年后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CT血管成像(CTA)是配合静脉持续注入造影剂,通过CT来显示血管病变的一种检查手段, 具有速度快,无损伤,准确性高等特点.近年来,作为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体现.因此我对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CTA检查,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及提供治疗预防的理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管内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诊断中价值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4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行头颅双能去碘CT扫描检查诊断脑出血;术后48~72 h内行CT平扫或MRI检查随访,以此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诊断AIS病人术后早期脑出血及造影剂外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148例中,29例双能CT平扫未见脑内高密度影,术后48~72 h复查无出血;119例CT平扫有高密度影,双能CT诊断为单纯碘造影剂外渗69例,其中4例复查有脑出血,阴性预测率为94.2%;双能CT诊断造影剂渗漏合并脑内出血50例中,43例有脑出血,阳性预测率为100.0%;7例复查未见出血,假阳性率为14.0%;预测总准确率为92.6%。结论 AIS血管内介入术后双能CT检查对于早期鉴别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 schemic s troke,AIS)患者急诊溶栓的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并探讨其在急诊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以获取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2例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出血性脑瘤卒中临床分型有:Ⅰ型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6例);Ⅱ型为原有脑瘤症状加重(3 例);Ⅲ型为头部外伤后脑卒中(3例).CT表现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共存.结论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出血或脑外伤出血;除详细询问病史外,细致的临床及CT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背景:随着CT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发展,CT不仅能够显示肺部的解剖结构,而且还能够测定肺功能状况,为肺功能的评估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目的:总结CT肺功能成像的分析指标及临床应用,以便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早期发现及监测呼吸系统疾病。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中1989-01/2010-05关于CT肺功能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CT肺功能”或“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function;quantitative C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CT肺功能成像与其临床应用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的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中文文献26篇,英文文献287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肺功能的CT成像研究主要是通过肺容积、密度或象素指数的改变来反映肺组织的功能变化,以揭示肺组织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以期早期发现和早期监测呼吸疾病。CT肺功能的测定在肺气肿、慢阻肺等的定量分析、肺癌及单侧肺移植后肺功能的预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新认识 以往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脑缺血所致的短暂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短暂性或多变性,也可导致进展性卒中或完全性卒中。由于先进诊断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对于这种以时间为基础定义的TIA和以持续时间来区分TIA和脑梗死是很不确切的,它缺乏病理生理学、血液动力学以及实验检测的诊断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以获取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2例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出血性脑瘤卒中临床分型有:Ⅰ型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6例);Ⅱ型为原有脑瘤症状加重(3例);Ⅲ型为头部外伤后脑卒中(3例)。CT表现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共存。结论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出血或脑外伤出血;除详细询问病史外,细致的临床及CT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加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资料统计的发病率不同,随着人们对卒中后抑郁的日益重视,其识别率逐渐增高,贾艳滨等报告发病率高达67.74%,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为此我们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患者加用抗抑郁药物路优泰治疗,并进行了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危险因素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出血的CT图像计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8月-2022年1月83名在症状出现后48 h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脑磁共振成像确诊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强化组,n=41)和标准降压组(标准组,n=42)。强化组的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降低至<130 mmHg。标准组的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降低至<140 mmHg。主要结局是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中PSD的发生率,定义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24)评分为8分及以上。次要结局为认知测试[Addenbrooke认知评估修订版(ACER)、Stroop测试]和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安全性结果为严重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6个月时,与标准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变化相比,强化组患者分别降低了10.6 mmHg、5.5 mmHg (P<0.001、0.004)。此外,强化组患者心率在治疗期间的相对变化较标准组降低了5.0 bmp(P=0.034)。调整随机变量后,强化组和标准组的主要结局(HRSD)得分在治疗期间没有差异(强化组降低1.2,9...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经头颅CT证实的小脑出血30例,根据CT所见和临床表现,行血肿清除术7例,痊愈6例,死亡1例,内科保守治疗23例,痊愈15例,好转2例,死亡6例。提示及时晚期诊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抢救小脑出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DJZ-Ⅲ型多功能血管内照射治疗仪。将30例经头颅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按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分为2组,通过激光照射血循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对急性期病人效果明显。结论激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展型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因缺血的进展或因组织坏死加重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常无有效方法阻止其发展,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65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我院2000~2003年收住的125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随机分为:(1)治疗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50~81岁,平均66.8岁;病程8h~10d,平均6.5d;合并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CT灌注成像(CTP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发病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与CTPI检查,计算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相对峰值增强(rPE)的灌注参数及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结果 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29例,其中为责任病灶21例,未见异常16例,未见责任病灶24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46.67%(21/45),特异性为72.41%(21/29)。CTPI显示灌注异常44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后经头颅MRI证实为急性脑干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7.78%(44/45),特异性为100%(44/44)。CTPI较CT平扫对急性脑缺血性病灶更敏感(P〈0.01)。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区各个灌注参数相对值之间呈正相关(均P〈0.01)。CTPI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之间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移动式CT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综述了移动式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应用情况,比较了移动式CT与开放式MRI的不同特点。认为移动式CT的使用可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术中监测、实时神经导航和及时观察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