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发生硬脑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126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脑创伤类型、去骨瓣减压、使用脱水药、脱水药使用的时间和硬脑膜严密修补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颅脑创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结果 49例患者(4.4%)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去骨瓣减压、脱水药使用、脱水药使用时间与颅脑创伤并发硬脑膜下积液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923,95%CI 1.436~4.215,P=0.037)、去骨瓣减压(OR值2.176,95%CI 1.557~6.049,P=0.010)、使用脱水药(OR值1.874,95%CI 1.209~6.572,P=0.041)为颅脑创伤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创伤并发硬脑膜下积液(TSE)可能与年龄、去骨瓣减压及使用脱水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采集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为预后良好,GOS〈3分、植物生存和死亡为预后不良)]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等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糖、并发症、CT环池形态、多发性损伤、体温、脑疝、合并伤、颅内血肿、白细胞计数、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收缩压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脑疝(OR=4.632,95%CI2.195~9.778)、体温(OR=3.822,95%CI1.845~7.917)、血糖(OR=3.096,95%CI1.494~6.418)、年龄(OR=2.923,95%CI1.429~5.978)、GCS评分(OR=0.426,95%CI 0.211~0.86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疝、血糖、体温、年龄、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针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是降低死亡和致残、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76例颅脑外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将并发认知功能障碍设为观察组,未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176例颅脑外伤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25例,发生率14.20%;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开放性创伤、受伤部位、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性别、受伤至治疗时间、合并糖尿病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OR=2.423)、开放性创伤(OR=3.156)、额叶受伤(OR=4.012)、颞叶受伤(OR=2.319)是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受到年龄、开放性创伤、受伤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颅脑创伤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9月-2009年9月诊断与治疗的91例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5.131,P=0.023)、颅脑创伤分型(X^2=6.302,P=0.043)、损伤部位(X^2=12.800,P=0.046),以及伴发脑挫裂伤(X^2=7.187,P=0.007)、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X^2=11.092,P=0.001)、颅内血肿(X^2=6.555,P=0.010)和凹陷性骨折(X^2=8.463,P=0.043)等项因素与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显著相关。进一步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仅年龄(OR=7.719,95%CI=1.129。52.777;P=0.037)、脑挫裂伤(OR=28.590,95%CI=2.241.364.734;P=0.010)、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OR=8.244,95%CI=1.259。53.706;P=O.028)和颅内血肿(OR=24.344,95%CI=2.415.345.395;P=0.007)为危险因素,且以脑挫裂伤危险度相对较高;而与颅脑创伤分型、损伤部位及凹陷性骨折无关。结论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应及时治疗,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伤后1周内出现PTCI。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颅内压、血压、血气分析中CO2值、DIC评分、是否合并感染、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共10个因素与PTCI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CO2值、合并感染以及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与PTCI无明显相关性。入院GCS评分低(3~5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GCS评分低、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的患者预后差,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7例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入院3个月的总死亡率为22%(80/367).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OR=1.805),入院时GCS评分(OR =1.991)、孔对光反射情况(OR =2.033)和头颅CT显示的中线移位程度(OR =1.717)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地海拔高度对于死亡率的影响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受伤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GCS评分低、双侧瞳孔散大或CT显示中线移位>10 mm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这些发现有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以颅脑外伤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共80例,分为嗅觉损伤组和嗅觉正常组。通过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受伤原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力部位,是否存在脑挫裂伤、血肿、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是否存在颅底骨折、鼻骨等面颅骨折,评估颅脑外伤后发生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颅脑外伤后嗅觉障碍共17例,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2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嗅觉障碍与颅底骨折,额叶的挫伤、血肿或水肿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与手术、受力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颞枕顶部脑挫裂伤、血肿或水肿无相关性。结论额叶的挫裂伤、血肿和水肿以及颅底骨折是外伤后嗅觉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入院GCS评分等因素与嗅觉障碍的发生未显示出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10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发生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颅脑损伤后出现PHI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无PH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颅脑损伤后是否出现PHI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5)密切相关。PHI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有无SAH(P〈0.01)及入院时的GCS评分(P〈0.01)密切相关。结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伤后12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为主,与患者的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入院时GC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正常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10例颅脑外伤病例,分析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GCS评分、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无脑疝、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性别、受伤原因以及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史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对脑外伤的及早综合治疗,积极预防脑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伤致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AMCI)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3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或DSA将患者分为AMCI组与非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NAMCI)组,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环池状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收缩压(SBP)、渗透压(OP)、中心静脉压(CVP)、凝血功能、乳酸(Lac)及脑挫伤12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次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GOS评分判断预后。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CVP、SBP、OP、tSAH、环池状态、Lac 8个指标与AMCI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8分、CVP≤5 cmH2O(1 cmH2O=0.098 kPa)、OP<270 mmol/L、SBP≤90 mmHg(1 mmHg=0.133 kPa)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良好8例、中残9例、重残7例、死亡4例。 结论低GCS评分、低CVP、低OP、低SBP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点评估和监测上述指标对该病的救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70例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135例,不需开颅手术17例,呼吸循环衰竭无法耐受手术治疗18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定:存活120例,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40例,中残20例,重残10例;死亡50例,其中术后死亡17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综合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I)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药物的安全性。方法49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治疗组24例,GM1治疗组25例。治疗14天后观察GCS及不良反应,3个月后观察GOS。结果GM1治疗组GCS评分和GOS评分明显比常规治疗组升高。结论早期应用GM1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7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4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44例。观察治疗14 d后患者临床表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CT检查结果。伤后3个月观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临床表现好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CT显示水肿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后3月GOS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可减轻脑水肿,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63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正常的颅脑损伤患者。血压高于160/11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为140-160/90-110mmHg者(P0.05),而后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又明显高于血压低于140/90mmHg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和入院时GCS评分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止血不彻底等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完全可靠的止血技术、细致耐心的手术操作及周密的防范措施是预防其开颅术后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大脑半球肿胀(ACHS)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38例外伤后急性半球脑肿胀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手术.结果 大骨瓣减压术后,CT影像显示脑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环池结构清晰.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评估:良好14例(占36.8%)、中残9例(占23.7%)、重残5例(占13.2%)、植物生存4例(占10.5%)、死亡6例(占15.8%).结论 早期去骨瓣减压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而脑肿胀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出血性脑挫伤处血肿量明显增加以及出现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BNP水平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GCS 13~15,n=17)、中度颅脑损伤组(GCS 9~12,n=29)、重度颅脑损伤组(GCS 3~8,n=32)和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当日、治疗第3~5天和第15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增加明显(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及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血浆BNP变化与颅脑损伤后(ICP)增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后ICP增高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4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47例(积液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102例(非积液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血肿量〉40 ml、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基底池受压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