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生活事件量表在自杀研究中不同信息来源下的一致性。方法纳入104例自杀未遂和147例自杀死亡案例。每个案例都分别由1名家属和1名亲友报告案例对象在自杀行为前经历过的生活事件,自杀未遂者本人也报告自己在自杀行为前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用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评估。采用Kappa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等指标评估生活事件量表的不同信息来源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自杀未遂者本人和2名知情人报告的夫妻关系、自身患病、家庭关系、家人去世等类型生活事件的一致性接近中等及以上水平(Kappa≥0.39),而本人与知情人之间慢性压力总分及急性应激强度得分的一致性较低(ICC为0.11~0.24)。自杀者的2名知情人在配偶去世、工作学习、自身患病类生活事件上的一致性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Kappa≥0.49),慢性压力总分一致性一般(ICC=0.47)。结论在自杀研究中运用结构化的生活事件量表从知情人处获得自杀者或未遂者的生活事件信息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老年自杀死亡者的特征并比较有无精神障碍者特征的异同。方法由精神科医师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全国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55岁的304例自杀案例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中178例(58.6%)报告自杀死亡前1年内有严重躯体疾病者的自杀特征。结果178例自杀死亡者中,女性占41.6%;79.2%居住在乡村;58.4%从未上过学;38.8%丧偶;25.8%有自杀未遂既往史;10.7%一级血缘亲属有自杀行为;43.3%服农药或鼠药自杀,32.6%上吊;68.0%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主要是重性抑郁障碍;仅5.1%自杀当时有人在场。有、无精神障碍者在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有无自杀未遂史和自杀行为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慢性心理压力和急性应激强度以及自杀前一个月的生命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有严重躯体疾病老年人自杀死亡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是服毒和上吊,2/3有精神障碍,但有无精神障碍者的自杀相关特征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了解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方法 :使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 10 0例自杀未遂者进行评定。 结果 :10 0例的生活事件频度 2 .81,生活事件紧张总值为 6 5 .0 3±4 0 .0 0。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人际冲突 ,夫妻矛盾 ,恋爱失败 ,工作压力 ,躯体疾病等。社会支持总分 38.15± 6 .74 ,客观支持 9.76± 2 .15 ,主观支持 2 0 .72± 4 .12 ,对支持利用度 7.6 2± 2 .10。 结论 :自杀未遂病人经历较多的生活事件 ,有一部分自杀未遂者对支持的利用度较差  相似文献   

4.
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并通过比较乡村与非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深入了解2组人群是否相对独立,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1所市级、3所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26例严重自杀未遂者进行包括精神科检查在内的2-3小时的调查。结果278例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平均年龄(32±13)岁,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5±3)年,女性占74%,现婚74%,14%有自杀未遂既往史,88%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未遂,39%有精神障碍(主要是重性抑郁障碍),13%自杀前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家庭纠纷和情绪低落是前两位重要的自杀原因。与48例非乡村自杀未遂者相比,乡村组受教育年限短,家庭经济状况差,男性、自杀前一直在工作或学习者、服农药自杀者所占比例高,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少,慢性心理压力小(P均小于0.05)。2组在年龄、婚姻状况、自杀意图强度、急性应激强度、自杀前1个月的生命质量、家庭关系、精神疾病患病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乡村与非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不同特征提示:即使是同样的自杀预防措施,在农村与城镇实施的模式和侧重点应不同。  相似文献   

5.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按其自杀前考虑自杀时间的长短人为地分为冲动性(≤2小时,164例)和非冲动性(>2小时,142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发现在自杀未遂者中,自杀前2周抑郁程度越轻、自杀意图强度越低,有急性(≤1月)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越高、居住在乡村、越年轻越易发生冲动性自杀行为;而性别和其他因素与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发生无关。结论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明显不同,对这两种不同的自杀未遂人群是否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出院后18个月、3年、5年、6年进行4次随访.结果 115例自杀未遂者中6年内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18.3%),其中自杀死亡5例(4.3%).21例再次自杀者平均年龄(44.2±14.3)岁,13例有精神障碍(61.9%),8例既往(入院前)有自杀未遂史(38.1%),与94例无再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t=3.42)、精神疾病(χ2=11.20)、既往自杀未遂史(χ2=24.18) 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既往自杀未遂史(P<0.01,OR=10.21,β=2.32)进入回归方程.115例自杀未遂人群总的随访时间为723.55人年,以此推算6年内该组自杀未遂者群体年人均自杀死亡率为0.7%,年人均自杀未遂率为2.2%,年人均自杀行为率为2.9%.结论 部分自杀未遂者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而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更易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7.
15~24岁人群自杀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全国15~24岁自杀死亡者的特征,并通过与其他伤害死亡案例的比较了解青年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由精神科医师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全国有地理代表性的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15~24岁的88例自杀案例(自杀组)和76例其他伤害死亡案例(对照组)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深入调查。结果(1)自杀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2)年,59%为女性,88%居住在乡村,82%服毒或服药自杀,26%为现婚,76%自杀前一直在工作或学习,26%有自杀未遂既往史,14%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自杀行为,31%朋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50%自杀当时有精神疾病,18%曾因心理问题寻求过帮助。(2)有既往自杀未遂史(经单因素分析)、自杀前2周有抑郁症状、自杀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和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低(后3项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自杀的危险因素。结论15~24岁自杀死亡者中50%有精神疾病,仅极少数自杀死亡者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自杀未遂既往史、近2周有抑郁症状、经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和近1个月生命质量低为青年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79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9例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493例无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自杀家族史,病前生活事件、慢性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妄想、抑郁,反复发作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对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自杀强度量表等对115例住院的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对整个病程中仅有单次自杀行为和重复自杀行为两类人群住院时人文特点及评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治疗时年龄42.6±13.2岁,WHO健康量表得分7.04±5.64,Beck抑郁自评得分26.25±17.36,自杀强度得分10.04±4.94,16例(66.7%)患有精神疾病;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年龄32.6±13.9岁,WHO健康量表得分15.91±5.61,Beck抑郁自评得分6.82±10.51,自杀强度得分7.76±3.97,20例(22.0%)患有精神疾病。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得分、自杀强度得分、有无精神疾病以及自杀方式、是否真的想死、是否存在困扰1年以上躯体病或残疾、未来没有希望、身体健康状况自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强度得分与是否真的想死得分相加代表的自杀致死倾向(P=0.036,OR=2.85,β=1.047),WHO健康量表与身体健康自评得分相加所代表的健康心理状态(P=0.026,OR=0.320,β=-1.14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重复自杀行为者多患有精神疾病,抑郁心境、无望、自杀强度高等。有效评估这些因素对了解或防范未遂者再次出现自杀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杀未遂再自杀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可能不止一次出现自杀行为,直至最终导致自杀死亡。本文归纳了自杀未遂再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再自杀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