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随着中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及患者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的日渐增加,在患者身上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必将成为历史,如何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医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途径是医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方面,医学模拟教学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医学模型正日渐成为医学模拟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载体。针对医学模拟教学需要,分析不同医学模型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医学训练模型组织材料的研制方法,为研制良好的教学载体,培养学生扎实临床技能,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医学;训练模型;材料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外已经对医学虚拟现实,尤其是在虚拟医学手术仿真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并不能完全适应骨科手术的临床需要。而髋臼骨折因其复杂性治疗困难,临床医师选择适当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影像学检查,常难以准确判断空间立体关系。 目的:综合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髋臼手术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作者于2010-10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1980-01/2010-10以中文或英文公开发表的有关髋臼虚拟手术系统研究方面的论文,以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虚拟手术(Virtual Surgery)为检索词,排除方法重复、相关参数未做详细介绍的论文。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15篇文献,保留其中32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髋臼虚拟手术系统可对髋臼的复杂特性进行分析,并提供在三维虚拟空间进行交互操作,以方便医生对患者的病患部位进行观察和虚拟的手术模拟,从而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确定手术方案。建立可供骨科手术和手术前规划使用的虚拟平台,在医学骨科手术教学和仿真训练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三维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质量检测、虚拟现实等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到医学领域。选择安全、准确、快速、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测量方法,可获得满足临床需求的测量数据,提供精确的手术模拟效果。 目的:综述激光扫描与三维特征提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的主要技术进行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ckrd.cnki.net),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http://www.sciencedirect.com)中已发表的关于利用激光扫描进行三维特征提取以及在临床中应用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激光扫描,三维重建,临床应用”,英文检索词为“laser scanning,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结果与结论:激光扫描进行三维特征提取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并已经广泛用于口腔正畸学、额面外科、整形设计、矫形设计、康复研究等领域,并且相比于CT,MRI等传统方法,具有快速、精确,对人体无伤害的优点;通过对利用激光扫描进行特征提取主要技术的研究,发现相关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临床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进行数据分块需要通过交互方式或迭代方式给出,不能自动分块;重构物体是由许多面片组成,这些面片对于造型处理起来也不直观;发展基于集成的逆向工程技术,包括测量技术、基于特征和集成的模型重建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如何快速准确的提取特征等都是以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背景:快速成型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硬组织外科领域,但国内目前尚未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报道。 目的: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中国骨科领域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BMdisc数据库(1978-01/2010-06),以主题词“骨科学”结合自由词“快速成型、快速成形、快速原型、快速原形”等作为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药卫生类专辑(1994-01/2010-06),以“快速成型、快速成形、快速原型、快速原形”等为检索词,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主要检索字段;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共收集到241篇论文,通过浏览全文纳入20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重复发表2篇,对最终纳入的201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国内有关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文献首次发表于1998年,随着人们对快速成型技术的逐步认识和深入研究,关注这一主题的文献逐渐增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和《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是该研究主题的重要期刊,相关文献主要发表在骨科专业杂志、高等院校学报以及与数字骨科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机械工程以及材料学等专业期刊上。李祥、陆声、马兴、颜永年、陈玉兵是该主题研究的高产作者,但尚未形成一个专业的研究群体;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均出自三甲医院和高等院校,发表文献最多的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西安和北京是该主题研究最为活跃的两个地区,但发展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现象。63.2%的论文获得了基金支持,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博士后基金等为主,彰显了该主题文献起点高、科研力量雄厚、论文质量好的特点。此外,快速成型技术在国内骨科领域的应用已逐渐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相关基础研究主要关注人工骨仿生制造、假体设计与制造、骨科器械研发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物模型等内容,而临床研究主要以四肢复杂骨折、四肢畸形矫形、骨肿瘤以及脊柱疾患的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5.
吕婷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48):9041-9045
背景:数字人体研究是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结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国际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可视人计划、虚拟人计划、数字人计划等。 目的:综述数字人体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01 CBM和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同时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网络信息资源。中文检索词为“数字人,虚拟人,可视人”,英文检索词为“digital human,virtual human,visible human”。共纳入24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数字人研究已由数字物理人步入了数字生理人阶段,在数字化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将医学数字化、精准化、微创化、远程化,如何实现医学跨越式的转变,是医学信息工作者应该重点参与的一个课题。文章介绍了数字人研究的一系列计划,数字人模型,数字人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数字人研究在医学领域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实物的飞跃,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病变点的定位、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得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年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年龄18~55岁,随机分成常规手术组及计算机辅助组,常规手术组仅行术前胫骨结节牵引,计算机辅助组行胫骨结节牵引后提取二维CT数据,计算机辅助设计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并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逆向设计与股骨大转子相吻合的组件,计算机精确设计手术钉道。两组均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年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快速成型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1实体模型及置钉导向模版,精确地指导手术快速精确实施。快速成型技术做好的模型应用于手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常规手术组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量,术后复查X射线见骨折端复位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患者恢复良好,无髋内翻畸形及患肢短缩畸形,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术前的预期效果。相比传统手术存在精确性不足、创伤较大、术中医生和患者需要反复受到射线照射等缺点,计算机辅助骨科-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手术具有安全,准确等优点,术前采集图像可术中反复使用,并减少术中医患的放射性损伤。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骨折;个性化手术;数字化骨科技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要求患肢达到负重, 伸屈及旋转活动,稳定性好。这就要求假体的几何形状要与人体相匹配并使其植入后与人体运动规律相一致,才能使假体与周围保留的软组织协调运动,这一切都得依赖于精确的膝关节假体设计与制造。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个性化人工膝关节。 方法:利用三维镭射扫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人体膝关节进行扫描并对所输出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工程软件Geomagic和UG进行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重建。 结果与结论:得到了非常精确的膝关节三维模型。为中国人工仿生膝关节的数字化制造,虚拟装配,应力分析,运动分析及模拟手术提供了精确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于颅颌面部骨骼解剖关系的复杂性,传统诊疗方法不能准确再现颅颌面部畸形的特点,更无法进行术前手术模拟。数字化模型外科技术可以提供给医生一个真实头颅的仿体,反应头颅结构的细节,能够更准确地解决颅颌面部修复对称性等难题。 目的:观察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颅颌面复杂畸形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针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08/2009收治的7例复杂颅颌面畸形患者利用CT断层扫描得到颅颌面骨三维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畸形进行修复前精确诊断、手术模拟设计,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和反求工程技术制作出三维头颅模型及个性化修复体,实现畸形的精确化修复。 结果与结论: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个体数字化修复技术能够完成颅颌面部畸形修复体的设计和制造,可以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了复杂颅颌面外科手术的精确性。提示数字化外科技术针对复杂颅颌面畸形修复重建病例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波  何巍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1):2039-2042
背景:建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临床对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的:总结与探讨各种肺动脉动物模型的制备、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对临床肺动脉高压的模拟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5-01/2009-09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imal model”,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1990-01/2009-09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纳入外科手术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药物注射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研究、有新生内膜形成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与临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理生理对比的研究、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药物干预研究。 结果与结论:已知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建立分流术、野百合碱注射、低氧吸入法等经典方法,以及近年报道的几种有新生内膜产生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模型。此类模型建立经过了不断地改进,为了解肺动脉高压的细胞及分子病理学机制提供了帮助, 但尚不明确这些模型能在多大程度模拟临床肺动脉高压的细胞和分子发生机制,因此仍不清楚哪类模型更能代表临床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循证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尤其是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了遵循科学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目的:系统回顾国内康复医学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1979/2009)、维普数据库(VIP:1989/2009)、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98/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9)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进行二次检索,第一检索词都为“系统综述”,“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荟萃分析”,语言设定为中文;第二检索词都为“康复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音乐疗法”,“physiotherapy”,“physical Therapy”,“occupational therapy”,“speech therapy”和“music therapy”等,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对所得相关文献的评价方法、干预对象、发表年份、文献来源、纳入试验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2002年至今,共检索到59篇文献,经筛选有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物理疗法6篇、音乐疗法3篇、康复综合治疗1篇;评价病症有8种,大多为神经系统疾病。文献篇数逐年增加,研究内容以物理疗法居多,并从多角度评价康复疗法的临床疗效国内康复医学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今后的研究在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康复医学自身特点的方法学。 关键词:康复医学;循证医学;系统评价;Meta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精度快速成型模型的制作精度及其体外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快速成型技术在手术模拟与组织工程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现场手术模拟和术前指导对模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且在术中使用模型应要求其对人体无毒性。 目的:评估不同后处理方法快速成型模型的成型精度及其细胞毒性。 方法: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标准圆柱体样品模型,并经浸蜡或树脂处理后,测量模型的高度和底面直径,评估其成型精度。然后采用噻唑蓝法研究不同后处理的模型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毒性作用。实验分为石蜡处理组、树脂处理组、阴性对照组(未处理模型)、空白对照组(新鲜培养基)及阳性对照组(体积分数5%的DMSO),培养2 d后,490 nm处测量吸光度,并计算其相对增殖率和评价细胞毒性等级。 结果与结论:浸蜡、树脂处理后的模型以及模型原件的精度为95%~97%,误差为0.5~1 mm。模型浸提液培养L929和MC3T3-E1细胞2 d后,各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石蜡处理后的快速成型模型对L929和MC3T3-E1有较低的毒性作用,而树脂处理和未处理的模型对这两种细胞均无毒性作用,细胞毒性均为0~1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求在心肌组织工程中,能为培养的种子细胞提供可靠的仿生型心肌细胞外基质材料。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6-01/2007-08关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文章。 结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的天然生物支架材料是心肌组织工程支架快速成形技术的首选材料。天然生物材料如胶原、壳聚糖等机械性能较差,可塑性不强,但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心肌支架的快速成形。三维打印、激光烧结、立体印刷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制备出的支架均具有高的孔隙率,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孔与孔之间完全通透,宏观形状可控,孔隙率和孔径独立控制等优点。 结论:采用离散/堆积成型原理,利用计算机和纳米高分子技术等高科技,结合传统心肌组织工程支架生物材料,对生物材料应用表面修饰或改性技术,有望为心肌组织工程提供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关键词:支架材料;心肌组织工程;纳米生物材料;支架成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30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矫正偏颌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偏颌畸形涉及到的解剖部位较多,修复较复杂,同时由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没有标准化的手术模式,患者的畸形类型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此类手术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外科技术制作仿真头颅模型,用来辅助手术设计和矫正偏颌畸形的方法。 方法:针对1例上、下颌骨外伤性偏颌畸形患者,采用CT扫描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颅面部骨组织三维模型,在此模型上设计手术方案。为保持目前咬合关系,将上颌骨下份和下颌骨整体逆时针旋转5°,左侧下颌支去除部分骨质,将颏部左移至中线。模拟手术过程:在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截骨、移位等操作,观察矫治效果。在三维头颅模型上制作必要的辅助工具,用来指导手术并提高矫治的精确性。 结果与结论:患者矫治后对面部外形效果满意,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均未受到影响。提示数字外科技术能真实再现畸形颌骨的形态,为准确诊断、设计矫治方案、模拟矫治过程、指导手术进行提供理想的外科模型,对偏颌畸形的矫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三维螺旋CT可以在胶片或计算机屏幕上展示多角度的立体图像,但复杂的三维解剖形态很难在二维的胶片或计算机屏幕上直观显示,颅颌面外科的手术模拟和方案设计往往更需要三维实体模型。 目的:用螺旋CT数据资料建立颅面三维模型,探讨该模型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 方法: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2 mm,螺距1.0 mm,利用工作站,进行扫描图像的容积三维重建后,重新间隔分层,利用CuteFTP 4.0软件以BMP格式下载。应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CT图象处理软件对已下载的二维图象进行过滤、筛减、降噪、校正失真等处理,对图像的边缘轮廓进行提取,得到面颅骨皮质骨边缘轮廓的矢量化线图,将该线图数据输入Surfacer 9.0重建软件,对轮廓曲线进行矢量叠加,从而得到面颅骨的三维三角形面片线框模型及实体模型。进一步在该模型上按镜像关系重构衬垫物的三维模型。 结果与结论:实验得到了颅面骨骼表面轮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在其上进行了整形手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加工出衬垫物模板。用螺旋CT数据资料可以建立颅面三维模型,该模型在颅颌面畸形损伤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现代的颅骨成形不应仅停留在修补缺损恢复颅腔完整性的基础上,而应达到颅骨表面解剖重建,兼顾形态和功能。目前常规使用的颅骨缺损修复方法存在许多缺限与不足,特别在修复巨大、复杂部位的缺损更加困难。 目的:探讨利用CT数据、CAD、快速成型技术结合现代铸造工艺,以医用钛合金为材料颅骨缺损个体化修复体原位辅助设计与精密铸造的方法。 方法:以成年山羊为实验对象,建立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CT连续薄层容积扫面获取原始数据,经数据处理后三维建模,在surfacer9.0中运用原位完全贴合、交互式屏幕显示法设计修复体三维模型。将设计的个性化修复体三维曲面模型数据输入快速成型机,完成修复体的原型制造。以钛合金为材料,运用熔模铸造法制作个体化修复体。 结果与结论:通过CT原始数据的获取、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原位完全贴合法个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修复体快速原型制造、钛合金精密铸造成型过程完成个体化修复体制作。修复体与缺损具有极强的适配性,吻合良好。结果说明基于CT数据、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为解决临床医学中长期困扰的“量身定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制作手段,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外形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均属于脂肪族聚酯,是一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良好成型性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体内无毒,不聚积,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应用CAD、CAM、快速成型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组成的数字医学系统制作聚羟基乙酸/聚乳酸三维仿真的下颌支髁突形态模型,并检测其细胞生物相容性。 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犬头颅骨影像信息,以CAD和CAM实现下颌骨髁突形态的三维重建影像,快速成型技术获得下颌骨髁突的树脂阳模。阴阳模转换获得相应石膏阴模,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在阴模内成型。抽取犬髂骨骨髓获得骨髓基质细胞,与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在体外复合培养,检测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和影像原型比较,当测试点误差小于1.0 mm时,复合率大于95%。通过CAD、CAM、快速成型技术、预压成型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组成的数字医学系统可实现颅颌面下颌骨髁突形态结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生物材料的三维仿真。体外复合培养结果表明,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和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半侧颜面萎缩畸形的整复方法较多,以往常通过制备患者的石膏面模,在上面堆蜡来恢复患者的面形,蜡型用作手术中衬垫的参考。但由于畸形的变化多,矫治设计的难度大,矫治效果不甚理想。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用于矫正半侧颜面萎缩等凹陷畸形衬垫物的可能性。 方法:对半侧颜面萎缩患者行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扫描图像的容积三维重建后,重新间隔分层,利用CuteFTP 4.0软件以BMP格式下载。应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CT图像处理软件对已下载的二维图像进行过滤、筛减、降噪、校正失真等处理,对图像的边缘轮廓进行提取,得到面颅骨皮质骨边缘轮廓的矢量化线图,将该线图数据输入Surfacer 9.0重建软件,对轮廓曲线进行矢量叠加,从而得到面颅骨的三维三角形面片线框模型及实体模型。将健侧面颅骨的点云数据按镜像对称变换到患侧,这样在患侧骨和健侧镜像之间就形成了充填物的三维模型,为补偿软组织的萎缩,将其外表面点云数据外移1.5 mm。对CAD后的三维Surfacer数据重新分层,在RpDataRepare中完成充填物的轮廓编辑和成型的支撑设置,形成RP项目文件,输出快速原型所需的加工文件.par,制造出衬垫物模板,作为实施手术过程中的参照。 结果与结论:获得了患者颅面骨表面轮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制造出衬垫物模板,并以此为参照完成手术,效果满意。说明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完成半侧颜面萎缩等凹陷畸形的衬垫物的制造,精度高,快捷,在颅颌面外科假体的个体化制造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探讨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大部分CNM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为72%,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占69%。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利用螺旋CT扫描技术获得的人体下颌骨扫描数据,通过与快速成型,UG/Imageware逆向工程等技术相结合,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可编辑的三维实体模型,在重建模型中分别进行体绘制、面绘制以及三维测量,并选取理想植入点,记录理想植入点坐标数据和定位点的坐标数据,并模拟牙种植手术,在UG中对其进行种植体数控仿真,将仿真结果经过坐标换算后,导入数控机床加工。在计算机上重建了一个可编辑的三维实体模型,它具有精确度高,可编辑等特点,并且可以直接用于实体的生物制造。提示结合CT三维重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让医生在术前对患者颌骨有全面的、三维方向的认识,方便医生确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diagnostic construct of bipolar disorder is most likely an obstacle to discovering its causes. Phenomena in the bipolar spectrum, including rapid cycling, cyclothymia, and affective instability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may be important markers of etiologic heterogeneity. Rapid switching of mood may be central to these phenomena. METHODS: We performed a case-control study, using diagnostic data from a multisite bipolar disorder linkage study, to explore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rapid switching in bipolar disorder. Participants were 18 years or older and members of a family in which 2 or more first-degree relatives had bipolar disorder. Of 718 individuals interviewed and diagnosed as having bipolar disorder, 603 gav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rapid switching and thus constituted the study group (60% female; mean age, 41 years; and mean education level, 13.8 years). RESULTS: Rapid switching of mood was reported by 44% of interviewee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early age at onset of bipolar disorder, higher risk of anxiety and substance abuse or dependence comorbidity, suicide attempts, antidepressant drug use, and having a relative with rapid switching. CONCLUSIONS: Rapid switch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complex clinical course of bipolar disorder. These results extend previous associations among rapid switching, anxiety, substance abuse, and early onset of bipolar disorder to a family study population. Rapid switching of mood seems to be the core phenomenon behind several variants of non-DSM-IV rapid cycling, DSM-III-R mixed states,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 link connecting comorbidity, suicide, and early onset of bipolar disorder. Further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apid-switching phenomenon is justified on epidemiologic gr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