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关于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局部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研究中涉及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无确切的结论。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2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狭窄病变22处,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6处、椎动脉4处、基底动脉3处,3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长度为3~10 mm,平均为7 mm,其中6处狭窄长度超过10 mm。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使用脑保护装置保护伞12例。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22枚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置入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段动脉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与治疗前相比较,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同时再造影的实质期可见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置入后临床随访6~24个月,20例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7例,1例出现支架内内膜轻度增生,未引起临床症状。经颅超声多普勒随访结果示狭窄部位血流通畅,支架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无主要分支血管的闭塞。结果说明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近期疗效明显,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犬颈外动脉内支架置入对被覆盖分支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犬颈外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观察支架置入后不同时间对置入段分支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脑血管疾病安全性。方法将11个血管内支架置入11只杂种犬颈外动脉,分别于支架置入后即刻、1个月、3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观察分支血管是否通畅、是否狭窄或闭塞及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是否受影响。结果10枚支架放置成功。即刻血管造影,主干血管通畅率100%,10枚支架置入10根主干血管,共覆盖了12根分支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造影见开口于支架置入段血管的分支血管均保持通畅,术后1个月时造影可见新生内膜覆盖支架,内膜光滑,厚度均匀。3个月造影显示2例分支血管开口轻度狭窄,但对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犬颈外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即刻对分支血管无影响,短期造影随访可见2例分支血管开口略有狭窄,但对血液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stentplacement, SP)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毕竟应用时间较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为此我们总结了我院应用SP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历,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 2001年 6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支架置入与临床对应分支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1例24支颅内大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1支.20支血管(MCA 14支,VA 3支,BA 2支和ICA 1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 1支和VA 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对分支缺血性损害、总体预后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无支架置入性相关分支缺血性损害的表现,随访期(6~27个月)内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在围手术期规范化临床干预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不会导致明显的理论性支架相关性分支缺血性并发症,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0-01/2010-10。检索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 结果:金属内支架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血栓形成性、永久性存留体内、再狭窄仍较高、金属表面难以附载药物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近些年对支架材料、构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均作了不少改进,更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覆膜支架的出现和生物学支架概念的提出,使血管内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脑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37  相似文献   

6.
背景:后循环动脉管径细、行程长、生理弯曲多、分支多,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相当困难。 目的:分析后循环动脉解剖特征与支架置入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相互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4-11/2008-0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5例,27个后循环动脉狭窄性病变,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其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4例,V1段、V2段、V4段以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分别为1例、1例、14例、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2例,狭窄程度均大于70%。Mori分型均为A型和B型。锁骨下选用自膨式支架,其他选用球扩式支架。 方法:颅外段支架置入均在局部麻醉下,颅内段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若行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成形术,将8F导引导管上至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或者右侧头臂干。若经椎动脉起始部或V2段支架置入,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若行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P1段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术,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第二颈椎高度,甚至更高。导引导管到位后在路途下将支架输送到狭窄部位,造影确认支架到位准确后释放支架,撤下输送系统,再造影,观察支架覆盖狭窄的情况及狭窄解除的程度。 主要观察指标:支架覆盖狭窄性病变的情况、狭窄解除的程度,支架移位、病变部位的血管破裂及支架内长血栓的情况,通过体检、CT或MRI检查支架置入后脑梗死的发生。 结果:27处病变中,26处为支架置入,1处为单纯球囊扩张术,成功率达96%。锁骨下动脉起点到椎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短,尤其右侧,导引导管固定困难,支架容易移位;椎动脉V3段相对固定、弯曲大,限制了能通过支架的长度;基底动脉分支多,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后容易发生分支闭塞;基底动脉尖为5分支结构易破裂出血或分支闭塞,应该作为置入治疗的禁忌证。置入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1例、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性梗死1例、血管破裂出血2例。其他患者支架置入顺利,无置入期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 结论: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与后循环动脉解剖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置入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入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入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情况。 方法: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检索Science Direct 数据库、Ei数据库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tracranial arteriostenosis,stent place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不同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实验。 结果: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看,颈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球囊和支架柔顺性的改进及支架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及脑保护伞的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支架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但支架置入治疗后会发生不同并发症如再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 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还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尚无很有效办法,有待支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WilliamMorrish,StephenGrahovac,AndreDouen,etal.Intracranialhemorrhageafterstentingandangioplastyofextracranialcarotidstenosis.AJNRAmJNeuroradiol,2000,21:1911-1916.目的血管成型术与支架置入治疗颅外严重动脉狭窄应用日益普及,大有取代外  相似文献   

10.
脑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引起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当前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并不能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研究发现,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近年来,介入治疗已成为神经科领域中的热点研究,也是当前脑血管狭窄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方法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因具有即时性、微创、适应证广等优点在脑动脉狭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研究[1]。但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存在血管损伤、并发症高的缺点,其在脑动脉狭窄治疗过程中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再狭窄的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疗效当前仍无十分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对我院使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的6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观察术后情况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