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2-01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超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7h内进行手术,平均(4.62±1.36)h;对照组行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后7~24h内进行手术,平均(17.34±2.45)h。观察组49例,对照组3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6.12%,对照组18.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穿刺引流能尽早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n=39)和钻孔引流术(钻孔组,n=50)的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血肿清除率、并发症、病死人数以及术后4h、24h、48h、72h、5d及7d的颅内压。结果术后开颅组和钻孔组治疗后颅内压在术后48h内均呈逐渐上升趋势,48h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开颅组上升的幅度小于钻孔组,两组的组间(F=20.158,P=0.027)、不同时点(F=18.135,P=0.032)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F=32.524,P=0.006)均有统计学意义。开颅组术后血肿清除率(80.3%±9.6%)高于钻孔组(52.5%±5.4%),但是开颅组手术时间(130.7min±8.9min)以及肺部感染率(64.1%)均高于钻孔引流组(50.3min±12.5min,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组较钻孔引流组可以增加血肿清除率,明显降低颅内压以及再出血的发生,但是会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与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3-06收治的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手术过程和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51/60)与研究组83.33%(50/6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2,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清除血肿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0.81±0.44)h、(33.23±10.02)mL、(27.89±9.03)d;对照组手术时间、清除血肿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31±0.34)h、(35.89±9.81)mL、(30.12±8.99)d,2组比较除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1.35,P0.05)。对照组术后再出血2例,颅内感染4例,电解质紊乱10例,呼吸道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13例,与研究组的2、3、6、4、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2χ=0.405,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预后好转率为83.33%(50/60),恢复率为66.67%(40/60),病死率为1.67%(1/60),与研究组的83.33%(50/60)、65.00%(39/60)、1.67%(1/60)比较无明显差异(2χ=0,0.037,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均无差异,但微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手术时间短,可以更好地抢救危及患者,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简易头皮下定位锥颅单孔引流与多孔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头皮定位单孔引流31例[血肿量(52.9±13.2)ml],头皮定位多孔锥颅24例[血肿量(55.3±15.4)ml],术后给予尿激酶溶解血肿.比较引流时间、血肿残留量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多孔引流组引流时间[(6.5±2.7)d]明显短于单孔引流组[(10.6±3.2)d](P<0.05);在治疗后3个月,多孔引流组的Barthel指数(71.87±7.53)明显高于单孔引流组(50.62±17.20)(P<0.05).结论 对于较大的且形状不规则的血肿应该在定位下实施多点穿刺.微创穿刺血肿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简单易行,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方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01—2010-12收治的12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发病到临床治疗时间分为A组(出血时间7h内)40例和B组(出血时间8~24h)45例及C组(出血时间>24h)35例。按照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肿情况,观察各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28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术(78例)和钻孔血肿引流术(206例),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两组患者的疗效并与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出血量、手术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GCS13~15分患者预后良好39例(92.9%),9~12分患者预后良好65例(47.8%),5~8分患者预后良好13例(12.3%),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有154例患者在7h内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78例(50.6%);77例患者在7~24 h手术,预后良好34例(44.2%);41例患者在24~48 h手术,预后良好4例(9.8%);48h以后手术患者12例中预后良好1例(8.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出血量>50m1的患者预后良好22例(22.2%),出血量<50ml的患者预后良好95例(51.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开颅组和引流组的近期预后指标GOS显示,开颅组预后良好29例(37.2%),引流组预后良好88例(4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于50ml的血肿病人对比,开颅组预后良好15例(31.3%),引流组预后良好18例(24.7%),差异有显著性.2组患者在出院后3~6月按ADL评定远期疗效,开颅组预后良好37例(47.4%),引流组预后良好105例(51.0%),差异无显著性.但对大于50ml的血肿病人对比,开颅组预后良好20例(41.7%),引流组预后良好18例(24.7%),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较延期手术疗效好,早期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条件.血肿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出血量是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之一.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不应强调某一术式明显优越,对不同的病例应该选择不同的术式,出血量大于50ml的患者以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较好.根据血肿量和病情分级早期选择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病人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10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病人随机分为A、B2组.A组54例患者行开颅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清除与沟通脑室引流脑脊液,B组53例仅行脑内血肿清除术.结果 A组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示脑内血肿清除彻底,脑积水缓解.B组患者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将78例行立体定向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分为三组,观察三组术后引流时间、残余血肿量、引流量和治疗效果的差别。结果在引流时间和残余血肿量、引流量方面,早期组和后期组均小于超早期组(P〈0.05);三组治疗的优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早期组(74.29%)〉后期组(66.67%)〉超早期组(62.5%)。结论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行立体定向引流术,7-24h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采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8收治的72例H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以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以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7d优良率、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F-36量表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7d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5);观察组术后7d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dNSE、hs-CRP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SF-36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机体炎症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对锥体束修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出血自然恢复组和脑出血后6、12、24 h微创血肿抽吸组(n=8),后4组大鼠注射Ⅳ型胶原酶-肝素混合液建立基底节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6、12、24 h行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后3组大鼠.2周后按照"楼梯测试"前肢功能的测试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前肢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囊后肢锥体束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生长相关货白(GAP-43)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造模前左前肢抓取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微创血肿抽吸组前肢抓取功能均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6 h抽吸组高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微创血肿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GAP-43的表达明显多于脑出血自然恢复组,6 h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多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 h和12 h抽吸组GAP-43的表达高于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24 h内,尤其是6 h内予以微创血肿抽吸治疗能减轻内囊后肢锥体束的损伤,利于锥体束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