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卡氮芥-聚乳酸(BCNU-PLA)缓释剂在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采用C6胶质瘤细胞制作胶质瘤大鼠动物模型,将30只荷瘤鼠分为3组,分别植入BCNU-PLA膜,聚乳酸(PLA)空白膜,及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它们的存活天数及病理改变。结果 发现假手术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为18天,PLA膜组19天,BCNU-PLA组中有3只大鼠存活期达80天以上,中位生存期为32天。MRI检查显示BCNU-PLA组中长期存活的大鼠,肿瘤体积增大缓慢。结论 BCNU聚乳酸缓释膜是抑瘤效果良好的制剂,为颅内胶质瘤立体定向化疗提供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卡氮芥(BCNU)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药物释放过程以及在大鼠脑组织的分布与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BCNU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脑组织内自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释放的药物含量;应用3H标记BCNU,检测3H—BCNU缓释微球在正常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的分布;BCNU缓释微球植入大鼠脑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BCNU-PLGA-MS在PBS和大鼠脑组织中均可持续释放药物2周以上;缓释剂植入侧脑组织药物浓度比对侧高6.70倍;大鼠脑组织表现为小胶质细胞反应。结论BCNU—PLGA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而且安全性、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药物微球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而成为一种新的给药系统。国内外学者对局麻药缓释给药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麻醉性镇痛药的微球制剂未见报道。 目的: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的吗啡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制剂,并检测其镇痛作用。 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并计算其载药量及包封率。将雄性健康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剂)和吗啡微球组(皮下注射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用CO2激光为热刺激进行痛阈测定。 结果与结论:制成的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为白色粉末,载药量为11.86%,药物包封产率为33%,微球可较明显延长吗啡作用时间至6 h以上。结果说明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明显地延长了吗啡释放时间,缓释性好,但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时间,仍然需要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卡氮芥(BCNU)微球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用此法研究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2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光检测波长237nm。结果BCNU在0.005~0.35μmol/ml范围内呈线性(r=0.9992),最低检测下限为0.005μmol/ml。采用低、中、高浓度(0.03、0.1、0.3μmol/ml)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33%、101.43%和102.04%,日间及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4%和<1%。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PLGA缓释BCNU时间可达3w以上。结论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缓释BCNU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多采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且全身化疗不良反应大。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多烯紫杉醇制备的缓释微球进行肿瘤间质化疗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肿瘤间质化疗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药物稳定性。 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投料比载药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将制备的微球于5,15,25 kGy 60Co 3种剂量辐照灭菌,体外细菌培养观察灭菌效果。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载药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1 µm。聚乳酸-羟基乙酸与多烯紫杉醇的投料比为100 mg/5 mg时可获得最佳的包封率(96.3%)和载药率(4.82%);载药微球体外4周平稳释放药物达81.6%,无明显突释效应,包裹在微球内的多烯紫杉醇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3种剂量60Co辐照后均未见短小芽孢杆菌生长。说明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粒径及分布适宜、释放周期较理想、药物稳定性好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 关键词: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缓释;生物材料与药物控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卡氮芥( BCNU)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BCNU-PLGA)对GL261胶质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化疗耐药机制.方法 利用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BCNU-PLGA缓释微球.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体外培养小鼠GL261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小鼠颅内,治疗组于术后第2 w立体定位植入BCNU-PLGA缓释片剂,观察小鼠生存期,MRI了解瘤体变化.获取标本行HE染色,并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免疫组化检查检测其表达情况,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MGMT无明显差异(P>0.05).GFAP表达为阳性.结论 BCNU-PLGA局部缓释制剂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且不改变其MGMT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卡莫司汀(BCNU)对胶质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C6胶质瘤细胞悬液,按1×107个细胞/25μl的密度接种于20只SD大鼠腹股沟区皮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将16只成瘤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前者按相同剂量隔日腹腔内注射BCNU。治疗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大鼠右侧腹股沟区皮下肿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6胶质瘤细胞皮下接种4~5d后,大鼠腹股沟区皮下形成实体瘤;治疗2周,非治疗组和治疗组SD大鼠平均肿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肿瘤抑制率为29.6%。肿瘤GFAP表达为阳性;BCNU治疗后bax基本无改变,bcl-2下调明显(P<0.01),bax/bcl-2比值明显增加。结论BCNU腹腔注射治疗大鼠神经胶质瘤导致胶质瘤细胞凋亡,其主要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升高bax/bcl-2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罂粟碱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动脉注药化疗恶性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对96例恶性胶质瘤病人经颈动脉穿刺注入罂粟碱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后,动脉注入卡莫司汀(BCNU)进行治疗,连续观察20~23年。结果 96例中5年生存率25%,10年生存率11.45%,20年生存率10.4%。目前仍有10例生存,最长23年多。结论罂粟碱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动脉注药化疗恶性胶质瘤可作为术后化疗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背景:眼镜蛇毒细胞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活性,但缺乏特异性,全身用药可导致严重毒副作用,而采用缓释载体包载进行间质化疗可达到提高肿瘤局部治疗效应,并且减轻全身毒性。 目的:制备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观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2/2008-05在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完成。 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烯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提供,广东产中华眼镜蛇毒。 方法:采用分子筛、离子交换分离,反相疏水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纯化细胞毒素,MTT法检测细胞毒活性,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径仪测微球粒径,计算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周期。 结果:纯化的眼镜蛇细胞毒素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HepG2细胞12,24 h的IC50分别为1.43,1.12 mg/L。复乳法制备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粒径2~8 μm,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4.10±9.92)%和(0.72±0.09)%,21 d药物累积释放63.3%,释放细胞毒素保持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良好缓释效果、保持完整生物学活性的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用于脑胶质瘤间质内化疗的BCNU-PLGA缓释微球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BCNU-PLGA缓释微球,HPLC测定微球内成分,并与空白PLGA微球比较.结果 微球冷藏贮存6个月后,外观形态无明显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微球溶解后BCNU色谱峰,发现与新鲜配制的BCNU标准品出峰时间和形态一致,微球溶解后BCNU色谱峰表现为单一尖锐峰形,表明药物在微球内部保持结构和成分的稳定.结论 BCNU-PLGA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满足间质内缓释化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体与单纯抗瘤药物体外抗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MTT法筛选药物敏感浓度后,应用化学电纺锤工艺将聚乳酸(PLA)与卡氮芥、阿霉素、紫杉醇制成缓释体,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缓释率,筛选缓释效果好的缓释体。体外利用L929细胞在空载体浸出液培养后测定吸光度值(OD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按六级评分标准评价空载体毒性,0~1级无毒性;利用C6胶质瘤细胞在药物缓释体中培养后计算细胞抑制率(IR)验证药物缓释体的缓释杀瘤效果。结果卡氮芥-PLA缓释体、阿霉素-PLA缓释体缓释平稳,紫杉醇-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差并有暴释。空载体毒性为0~1级。卡氮芥-PLA缓释体平稳释放后细胞抑制率为12.3%。结论载体材料无毒性作用,卡氮芥-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好,体外杀瘤平稳、持续杀瘤.可进一步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接种SD大鼠C6脑胶质瘤,并建立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LITT)模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并调制的C6胶质瘤细胞悬液20μl(浓度1×10~(11)/L)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分时段MRI检查;做组织病理学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查.根据MRI扫描监测,校正肿瘤定位,按2~10 W不同功率和热疗时间分组,插入半导体激光光纤进行间质热疗,同时使用ThermaCAM S65型红外热像仪测量肿瘤的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或)热电偶仪间质测量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结果 优化的立体定向接种技术使本组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实验周期短,可重复性好,可插入热疗光纤热疗,组织学上接近人类特征.LITT各组靶区温度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同一治疗组内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之间有近似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可成功建立SD大鼠脑尾状核C6胶质瘤模型,其肿瘤MRI影像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红外热像测温技术在大鼠实验性LITT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联合热电偶深部测温技术应用于脑肿瘤LITT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胶质瘤化疗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50例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替尼泊甙(VM-26)、卡氮芥(BCNU)、顺铂(CDDP)、长春新碱(VCR)、甲氨蝶呤(MTX)5种化疗药物单一或联合化疗的敏感性。结果42例获得药敏结果,成功率达84%。42例胶质瘤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VM-26〉BCNU〉CDDP〉VCR〉MTX。两种联合化疗方案(BCNU+VM-26+CDDP)和(BCNU+VCR+MTX)对胶质瘤细胞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单一用药(P〈0.01),且对绝大多数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结论两种联合化疗方案(BCNU+VM-26+CDDP)和(BCNU+VCR+MTX)可能对胶质瘤的化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荧光引导鼠脑胶质瘤切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荧光引导鼠脑胶质瘤切除的有效性。方法利用含有荧光物质的胶质瘤模型在手术荧光显微镜下激发荧光,根据荧光影像判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切除后对肿瘤中心、边界和周边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有荧光物质的胶质瘤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激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强度高的肿瘤组织含有大量的肿瘤细胞,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荧光强度较弱或者没有荧光的区域仅有少量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切除胶质瘤,并为手术者提供客观的肿瘤边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中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和脑肿瘤组(n=30),脑肿瘤组按常规方法 制作C6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第21天行MRI检查后,取正常脑组织、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肿瘤远隔部位(边缘外2mm以上)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和Claudin-5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C6肿瘤细胞接种21 d后,MRI可见大鼠右脑形成肿瘤.在透射电镜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在肿瘤中心组织,仅有22.23%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条带状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连接为缝隙连接;在肿瘤边缘组织中,有57.15%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局部可见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肿瘤中心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a-5表达呈阴性;肿瘤边缘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弱阳性表达.RT-PCR结果 示肿瘤中心Claudia-5 mRNA表达较肿瘤边缘、肿瘤远隔部位、正常组脑组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的表达下降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As the treatment of human intrinsic brainstem gliomas remains challenging, experimental glioma models are needed. METHODS: We developed a rat model of intrinsic brain stem glioma that uses a stereotactic frame to fix the head for the delivery of C6 glioma cells to target sites via a permanently implanted cannula. We inoculated the rat midbrain, pons or cerebral cortex with 5 x 10(4) cells suspended in 1 microl culture medium over the course of 2 minutes. RESULTS: Three days post-im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was visible in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 in the midbrain and the tegmentum of the pons. On the tenth day, the tumor diameter exceeded over 2 mm; there was no tumor cell seeding into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space. The tumor manifested the histological features typical of glioblastoma; Ki-67 labeling index was 32%. DISCUSSION: Because in our model the cannula is permanently implanted, additional inocula can be delivered. Here we detail our rat brainstem glioma model and discuss its usefulnes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tumor in huma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基因对荷瘤大鼠脑胶质瘤细胞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接种IL-24/C6细胞(转染IL-24基因的C6鼠脑胶质瘤细胞)和C6鼠脑胶质瘤细胞。接种21 d后,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脑肿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 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脑肿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脑肿瘤组织中Survivin的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L-24可抑制大鼠胶质瘤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